风电光伏涌动全球,新能源汽车一骑绝尘,“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制造异军突起、让世界为之瞩目的5年,注定将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在科技与装备制造发展史上留下划时代的一笔。身为作家,如何书写这一激荡人心的历程?调研和写作《强国记——中国知识产权的力量》(以下简称《强国记》)的日子清晰如昨,我们无比庆幸,能够将中国人雄姿勃发走向世界工业制造前列的足迹记录下来。
当今世界,考察一个国家由大国到强国的演变有一个重要指标,那就是知识产权的运用与影响,以及科技论文在国际核心期刊的刊发与引用。而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新大国的转变。从2019年起连续5年,中国专利数量排名世界第一,科技论文发表与引用也跻身世界前列。《强国记》就是着眼于中国知识产权,围绕工业专利,以第十六届至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金奖中的8项成果为线索,以华为、腾讯、科大讯飞、大亚湾核电站、中铁装备盾构机、株洲中车、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企业为样本,抒写中国企业以创新叩击科技强国之门的奋斗史诗。
仿佛是一种历史与现实的巧合,《强国记》的采访跨越华夏文明的3条大河——黄河、长江与珠江。从北京出发,先去黄河流经的河南郑州,探访中铁装备盾构机,然后到长江流域的湘江装备制造集群,再继续向南,抵达堪称世界高科技前沿的粤港澳大湾区。这样的采访行程,纯属偶然,后来细想,却是一种必然。从全球史来看,许多大国的崛起都与邻近江河湖海的自然地理有关。大河奔流,江海一色,风起东方,让我们的视野和心胸都阔然博大,也未尝不是时代气象的写照。破译强国梦、中国梦的密码,就藏在浩浩汤汤的江河里,这让《强国记》的构思和创作,有了强大的文化支撑。
隧道盾构机、液压挖掘机、动车组快速粘着控制方法、无线中继设备、语音识别方法及系统……这些金奖专利是新时代中国知识产权的急先锋,是不折不扣的新时代大国重器,也是中国由大到强的科技信证。托举起这些成果的,是强大的工程师群体和他们爱党报国、服务人民、敬业奉献、严谨笃实、精益求精、臻于卓越、团结协作、自立自强的崇高精神。
华为新星朱冲入职6个月,解决了70多个产品关键问题,勇摘中国专利金奖;腾讯“独行侠”薛笛凭一己之力研发“腾讯会议”,百万方超大规模视频会议有了新方案;中联智慧产业城平均每6分钟可下线一台挖掘机,每7.5分钟生产一台高空作业机械,每18分钟制造一辆汽车起重机,每30分钟打造一台臂架泵车……行走在企业一线,面对一群刚过而立之年的专利精英,我们陡然升起一股做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
这些平凡英雄的精气神和高光时刻,令我们久久不能释怀,将这一代代中国工程师的创新强国故事,写成新时代的备忘录、博物志、心灵史,报告文学作家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