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正式印发,为服务消费市场的发展再添催化剂。
“我国消费结构将加快从商品消费主导向服务消费主导转变,服务消费潜力将加速释放。”8月13日,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负责人王波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服务消费具有本地化、即时性、消费频次高的特征,其重要增长点之一是情绪消费,而情绪消费的底层逻辑是对人的关怀、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Future Marketing发布的《情绪消费崛起:2025年市场格局与未来走向》显示,2013年以来,情绪消费相关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12%,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
“情”你买单:情绪经济花样繁多
有人开玩笑说:“是不是可以贷款买LABUBU了?”
立马有人指正:“贷款也买不到LABUBU!”
一个简单对话,勾勒出情绪消费在当下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日趋活跃。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董事总经理、首席资产研究官戴康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称,近年来消费者愈发注重产品提供的情感体验与情绪价值,围绕情绪价值开展生意悄然兴起并渐成风尚。
“情绪价值是指能够引起消费者兴趣、引起消费者体验感的实物产品、服务产品、体验产品(场景),能够得到消费者认可,也就是‘买单’,如场景消费、兴趣消费、情绪消费、内容消费、文创新消费、云消费等新型消费,都属于这一类。”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与情绪消费相关的经济活动,可统称为情绪经济。
随着众多情绪消费商业模式和创新产品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为情绪价值买单。戴康认为,情绪经济正在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此前,据爆款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出品方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透露,《哪吒2》或已带来超2000亿元的GDP增量,他还预计衍生品销售额将超千亿元。
这种消费趋势最直观的表现之一,便是潮玩市场的爆发。今年以来,泡泡玛特LABUBU成为现象级IP。在“什么值得买”平台,其6月销售额同比激增315.2%。天猫“6·18”期间,玩具潮玩行业6个品牌销售额破亿元,“谷圈”(动漫周边纪念品)诞生十余个千万元级单品。
情绪经济的浪潮正向更广阔的领域奔涌。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孤独感与焦虑情绪正跨越年龄层蔓延,也推动了人形机器人从工业应用向情感陪伴领域拓展。依托AI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可以实现智能语音互动、表情仿生等功能,为老年用户提供智能、全天候、有温度的情感陪伴。
这一发展态势在宠物产业同样得到充分印证。艾媒咨询发布的《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市场概况与消费行为调查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宠物经济市场规模达到7013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8114亿元。宠物经济已从简单的饲养消费,升级为满足现代人情感需求的综合性生态系统,成为情绪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绪经济同样持续赋能文旅产业。民族舞剧《红楼梦》、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一票难求,文化体验成为演艺消费的新趋势。迪士尼玲娜贝儿互动区常年爆满、珠海长隆海洋王国累计接待游客破亿,游乐园正从单纯的娱乐场所进化为集文化符号、情感消费与沉浸体验于一体的超级商业生态。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九龙九凤冠”冰箱贴年销量突破200万件,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天宫藻井解构冰箱贴因抢购热潮实施限购措施,博物馆文创产品从传统纪念品向“可携带的文化情绪载体”进化,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与喜爱。
从“为爱宠买单”到“带‘文物’回家”,情绪价值正成为影响服务消费决策的关键要素。
“情”义无价:消费逻辑悄然改变
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时,居民对服务消费的需求会加速增长;当人均GDP超过1.5万美元时,服务消费将成为主导。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3万美元,居民消费正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
在物质丰裕的时代,消费的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消费者不再局限于追求产品的实用功能,而更愿意为情感体验、社交认同与文化价值支付溢价。以上海为例,过去一年,宠物经济、盲盒、音乐会等满足情感需求的消费快速增长。
为何消费者越来越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
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使得人们的消费考量超越单纯实用性,基础需求的满足使得消费升级指向了精神层面;另一方面,社会的快节奏与高压力也使得现代人急于寻求即时情感慰藉与价值确定性,而社交媒体放大了情感连接与身份表达的需求,情绪消费由此成为重要的消费驱动力。
据《2025年轻人情绪消费趋势报告》,近九成年轻人存在情绪压力,超六成年轻人通过消费缓解压力。在洪涛看来,企业应通过精准定位情感需求、创新产品形态和优化服务体验来把握情绪消费的细分化趋势。
上市公司作为行业的领军者与创新的核心力量,在情绪经济的浪潮中已然成为当之无愧的生力军。多家IP储备丰富、产业链整合和渠道拓展能力较强的上市公司,如阅文集团、元隆雅图、上海电影、中文在线、布鲁可等均发挥自身优势,在不同领域都颇有建树。
以泡泡玛特为例,其通过盲盒机制成功激发用户的收集欲和复购欲。LABUBU等IP被赋予鲜明的特征,通过用户的二次创作不断丰富其形象与内涵,成为Z世代追求自由与个性化需求的寄托。而盲盒、潮玩等带来的群体认同感与社交媒体传播,则已成为年轻群体的社交货币。
“消费群体的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决定了其消费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情绪消费也是如此,企业把握情绪经济消费趋势需围绕情感共鸣与心理需求展开创新,结合产品与服务品质提升竞争力。”洪涛表示。
“情”非得已:情绪经济也有烦恼
情绪经济的蓬勃发展在带来巨大市场机遇的同时,其潜在问题也日益凸显。伴随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IP生命周期缩短等痛点持续引发行业关注。
曾经“一墩难求”的“冰墩墩”如今市场热度骤减,为当前中国IP产业整体的“爆款焦虑”敲响警钟。
业内人士认为,从长期来看,品牌的持续生命力必然源于更深厚的文化根基。通过丰富IP故事讲述、增强用户黏性,品牌可以实现从单纯的情感共鸣向价值认同与文化引领的转变,获得长远发展。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在情绪经济释放巨大商业动能、企业竞相追逐红利的同时,其发展模式也日益暴露出不容忽视的副作用,非理智消费、过度商品化倾向、焦虑式营销等问题也接踵而至。
“应促进健康的情绪消费发展,如演艺经济、体育经济等的发展,但也要时刻关注情绪消费商业模式和创新产品的出现,积极鼓励企业发展健康的情绪消费商业模式和产品。”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授顾晓敏建议。
此外,针对“情绪经济”中的诸多新兴业态,如虚拟恋人、付费“COS委托”、疗愈课程等,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监管体系尚未健全,致使虚假宣传、情感诈骗、版权侵权等乱象产生,消费者维权困难重重。
“情绪消费应注重服务品质与情感共鸣。”洪涛建议,避免单纯以噱头吸引消费者。例如,疗愈文旅需真实解决压力缓解需求,避免贩卖焦虑;宠物消费需兼顾功能性与情感陪伴。
“应以实现积极的情绪价值为引导,促进新型消费。”顾晓敏认为,情绪消费的成长需要政府和企业聚焦场景变革、技术和营销创新,去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愉悦需求。政府相关部门应重视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通过评优、优先采购等方式,促使企业提高商品和服务质量。
日前,《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印发。业内人士认为,这是财政金融联动在扩消费领域的重要体现。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不仅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还将激发服务业主体扩大生产经营的动力,为提供高质量的消费服务创造条件。
业内人士表示,受益于政策支持及新消费人群的购买力和消费意愿,服务消费的众多新赛道有望催生更多创新产品,成为服务消费行业重要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