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17 18:09:51 股吧网页版
心通医疗重组:微创医疗在豪赌中寻求自我救赎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K图 00853_0


K图 02160_0

  一家市值蒸发近90%的创新医疗器械企业,一个背负亏损压力的国产医疗器械巨头,正试图在行业周期性调整阶段试图通过一场内部重组寻找新的生机。

  7月16日,心通医疗-B(02160.HK)发布公告,公司董事会收到公司控股股东微创医疗科学有限公司("微创®",连同其附属公司统称"微创®集团")的不具约束力建议书,内容有关建议策略性重组微创集团的心律管理业务,据此,待与有兴趣人士进一步磋商、签订最终协议及取得必要同意及批准后,有关心律管理业务将并入集团业务内。

  公告明确,微创医疗正考虑一项关于其CRM业务的策略性重组建议,可能将其CRM业务与微创心通的结构性心脏病业务合并。两项业务合并后,将形成一个心脏病产品平台,提供从CRM的起搏器、除颤器到结构性心脏病的TAVI、LAA等全面的产品组合。业务合并的策略理据包括建立心脏病产品平台,提供多元化产品及产品管线提升集团全球市场开发能力;共享国际营销及销售渠道,为两项业务创造协同效应;及将心脏病产品平台的多元化产品及产品管线推向国际市场,提升国际资本市场对两项业务相关价值及增长潜力的认可。

  有业内人士指出,对于股价从上市初529亿港元市值一路跌至约60亿港元的心通医疗而言,这可能是其扭转命运的关键一步。而对于业务遍布心血管介入、骨科、手术机器人等多元领域的微创医疗集团,这更是一次内部资源的深度整合与自救行动。

  也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微创医疗此次推动心律管理业务与心通医疗结构性心脏病业务合并,直指两大核心痛点:一方面是业务协同刚性需求。微创CRM(起搏器/除颤器)与心通TAVI(经导管瓣膜)同属高端心血管介入领域,但前者长期受国际巨头垄断制约增长,后者凭借创新产品快速打开国际市场。合并可共享微创已建立的海外销售网络(尤其欧洲),大幅降低渠道重复投入,实现“一平台多产品”出海;另一方面是资本效率优化诉求。微创系近年分拆多家子公司上市,但业务重叠导致估值分散。此次整合将形成覆盖结构性心脏病与节律管理的完整解决方案平台,显著提升资产辨识度,吸引专注心血管赛道的长线资本。

  此次重组可以被认为是双方重塑市值的重要举措。

  业绩泥潭

  2021年初登陆港交所时,心通医疗头顶国内TAVI三巨头之一的光环,上市首日市值一度冲上529亿港元。然而不到四年时间,其股价跌幅超过90%,目前市值仅剩约60亿港元。

  心通医疗的困境在财报中显露无遗:招股书显示,其在2018年度、2019年度与2020年前7个月,分别录得亏损6026.3万元、1.45亿元、1.93亿元,合计亏损约4亿元。研发成本分别为4474.6万元、9670.1万元、3818.5万元。其中,第二代产品 VitaFlowTM II产生的研发开支分别为4610万、5290万元、4080万元、1570万元,占当期研发的41.6%、40.5%、50.1%、31.0%。

  彼时,心通医疗称,其净亏损也归因于其他经营成本,包括分销成本、行政开支,以及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等。随着研发的持续,以及寻求在研产品监管批准及商业化,其预计在不久的将来继续产生净亏损。

  不过,2024 年,心通医疗业绩有所改善,其营业收入实现了3.62亿元,与2023年相比,有7.54%的稳步增长,而归属母公司的净亏损则大幅收窄至 4944.6 万元,较去年同期锐减 89.51%。

  而作为心通医疗的控股股东,微创医疗自身也面临业绩压力。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2020年至2023年,微创医疗均是亏损状态,累计亏损18.1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31.0亿元,四年亏损叠加研发费用投入,共计232.4亿元。哪怕2017年-2019年利润为正,在利润最高达到2901万美元时,利润率也仅为3.7%。

  在2024年股东大会上,微创医疗明确提到,在未来几年,2024年合计报表目标收入要到100亿元人民币左右,约亏损20亿元,2025年打平,此后增加10亿元至20亿元利润,以20%净利率计算,达到500亿元收入、100亿元利润,平均每年增长20%~30%。如果做不到,就压缩编制并严控研发,在公司利润达到100亿元以前,会一直控制研发费用绝对额在20亿元左右。

  前述分析师指出,微创医疗CRM业务虽然技术领先,但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仍需提升。此次重组本质上是将两家“难兄难弟”业务整合,寻求协同突围。

  “短期看,心通医疗需消化CRM业务整合成本,但获得微创集团资源倾斜后,有望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原材料成本,改善毛利率;长期看,合并实体或成为微创系心血管领域唯一上市平台,后续不排除注入冠脉药物球囊、神经介入等关联资产,可以对标爱德华生命科学的‘全心管’平台模式。”该分析师认为,国产器械商正从单品竞争转向平台化作战。此重组若成功,将推动行业资源向头部平台集中,中小厂商需寻求细分技术突破或转型生态合作。

  整合也存变量

  心通医疗在此次官宣重组前也进行了一次资产收购。

  2024年8月,心通医疗发布公告称,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上海微创心通(作为买方)与上海微创医疗(作为卖方)订立股权转让协议,据此,上海微创心通已有条件同意收购以及上海微创医疗已有条件出售目标公司上海心永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公告中称,目标公司心永医疗目前的账面值为人民币10000元,将目标物业的所有权转让予目标公司后,其账面值估计为人民币3.78亿元。以及在厘定资产净值时,该物业的价值应为人民币3.6亿元,订约方已同意,于任何情况下,代价不应超过人民币3.8亿元。

  无论是心通医疗对心永医疗的收购,还是心通医疗与微创医疗的重组,实属左右到右手的买卖。不过,前述分析师也指出,此次重组若成功落地,将可能改变中国心脏介入器械市场的竞争格局。

  “但重组也面临显著挑战。业务整合风险首当其冲,毕竟两家不同领域的企业在技术、渠道、管理上的融合需要时间。估值平衡难题同样棘手,如何公平评估CRM业务价值,避免损害中小股东利益,考验着交易设计者的智慧。”该分析师强调。

  此外,中国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市场面临集采风险。随着渗透率提升,价格下行压力将持续存在。虽然2022年5月上海已将TAVI耗材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按绩效报销80%),但政策红利可能伴随价格压力。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2019年全球心脏瓣膜疾病患者约为2.132亿人,导致260万人死亡。中国心脏瓣膜疾病患者人数达3630万人,预计到2025年将增至4020万人。随着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患者负担能力的提高、政府医疗报销范围的扩大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脏瓣膜疾病的就诊率和诊断率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显著增长。

  近年来,随着人工心脏瓣膜技术的发展,心脏瓣膜疾病的治疗也终于从传统外科手术、微创伤外科手术,最终进入经导管介入治疗时代,给无法进行外科开胸手术的患者提供选择。相比于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手术,TAVI是一种微创伤手术,手术时间通常为一到两小时,手术风险较小、创伤小,患者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较快。

  2019年,中国TAVI市场的市场规模为人民币3.92亿元。预计TAVI市场将以53.1%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到2025年将达到人民币50.557亿元。有业内人士直言:整合后的新平台若能充分发挥协同效应,不仅可能在中国市场挑战爱德华科学、美敦力等国际巨头,更可能借助“微创”品牌的全球影响力,在拉美、东南亚等先期布局市场实现突破。

  “不过,资产重组的同时也需要关注风向。一方面,在监管审批层面,考虑该交易是否涉及跨国业务合并可能触发反垄断审查,尤其欧美市场;另一方面,在资金压力方面,心通医疗截至2024年6月末现金余额为8.01亿元,需平衡CRM业务扭亏与TAVI产能扩张的投入分配。”该分析师强调。

  微创医疗集团在公告中展望,合并将创造一个“独特而罕有的参与者”,提供覆盖结构性心脏病和心律管理的全面解决方案。这场重组已不仅是两家业务单元的简单合并,更是一个中国医疗器械巨头在行业周期性调整中寻求突围的战略豪赌。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