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通柜员到大堂经理,再成长为团队负责人,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营业部营业室副主任傅静,23年来始终扎根一线,她将多年历练沉淀的经验梳理成系统的服务教程,用平实话语、从容应答与贴心服务,为客户提供专业专注的金融服务。
2017年,以傅静名字命名的“小静工作室”成立。她以“传帮带”的模式培养出一支优秀服务团队,从80后业务骨干到90后青年岗位能手,众多“小小静”在工作室的孵化下茁壮成长。2024年,“小静工作室被授予”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
从普通柜员成长为金融服务标杆
2002年,傅静入职建行,成为一名普通柜员。2006年,乘着银行业网点转型的东风,她成为建行上海市分行首批大堂经理。
彼时,社会公众的金融服务需求爆发性增长,银行成为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主渠道。作为大堂经理的傅静像急诊全科医生一样,整天忙着处理客户的各种“疑难杂症”。为快速适应大堂客户爆满的状况,她结合网点客流特点,分析进门客户的多样诉求,总结出一套“速效服务法”:当遇到多位客户同时需要服务时,她会迅速对每位客户的需求按轻重缓急分类,再逐一处理,有效缓解了网点的客流压力。如今,已成为营业室副主任的傅静依然会活跃在大堂中。
“作为我多年的客户经理,傅静对我这样一个退休多年、思想保守、比较顽固、只习惯传统业务不愿尝试新金融产品的客户,总是耐心引导和解释,我对手机银行一直很谨慎,一想到手机万一丢了就害怕,所以一直拒绝使用手机银行。”市民郑女士回忆说:“傅静首先理解我的担心,收集了许多资料,找机会慢慢地给我解释现代手机银行系统严密的安全保障体系和安全防护机制,慢慢打消了我的顾虑,并在我有异地汇款的紧急需求时,第一时间指导我开通了手机银行,解了燃眉之急。后来,又指导我逐步掌握了手机银行的各项功能,从日常转账、账户查询、理财购买到水电缴费,数字化服务为我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
进居民区、进企业、进机构,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为租户提供上门金融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扶持、为社区居民普及金融知识……近年来,小静工作室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做好“五篇大文章”要求,在科技金融、数字金融、普惠金融、服务“一老一小”方面不断提高服务质效。
建行上海市分行营业部所属的淮海中路街道社区,老龄化情况较为突出,小静工作室深入街道居民区以及社区服务中心,为老人和居民开展金融服务活动。
据了解,自成立以来,工作室通过走进街道、企业、机构和园区开展近200场公益宣讲,为街道居民特别是老人开展普及金融知识宣讲,教会老人如何正确使用银行卡、电子产品,如何防范金融诈骗。工作室还为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上门延伸服务,特别是社保卡换发阶段,小静们为街道几百位老人实现足不出户换卡激活服务。
面对初创科创企业的金融需求,去年“小静工作室”联合街道开展了科技创新创业大会,为辖区内初创型科技企业搭建平台,共享资源,助力成长。此外,“小静工作室”主动联合各家政府机构开展企业沙龙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扶持以及金融服务。
针对在沪打工人租房的难点痛点,“小静工作室”主动联合建行旗下子公司建信住房,利用数字化、智能化优势为在沪近千名租客提供在线金融服务,实现“生活+租赁”多方位服务,让最广泛的大众公平获得金融资源和金融服务。
依托建行的线上服务平台和数智化工具,“小静工作室”的直营团队在线维护服务逾五万对私和近千位对公长尾客户,提升创新数字金融服务质效。
普惠金融,服务大众,给客户更多的幸福感,是“小静工作室”创立的初衷。如今,“小静们”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特长、发光发热。从网点到核心部门,从柜员到业务骨干,小静工作室见证了一代代“小静”的蜕变,也为建行上海市分行输送了众多优秀人才,成为这座城市一张张行走的“金融名片”,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