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谢惠茜
曾经作为“揽储神器”的大额存单似乎正在消失。近期,记者注意到,六大国有银行及多家股份行均已下架五年期大额存单,部分民营银行甚至下架了全部期限的大额存单产品,大额存单“身影”已难寻。
继中小银行陆续下架五年期定期存款之后,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向大额存单“动手”。
记者发现,截止目前,包括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等在内的所有国有大行及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其手机银行及官网均已无五年期大额存单在售。
其中,譬如建设银行,在记者登陆其App点击“大额存单”栏目时,率先弹出来的都是“个人大额存单转让”产品,最高利率仅为1.67%。而该行仍在售的大额存单产品仅有两款,期限分别为3个月和1个月,利率均为0.9%。
而且不仅是五年期的大额存单基本已在各大银行中消失,多数银行三年期大额存单额度也日趋紧张,仅限特定客户或新资金认购,部分银行如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等已暂停新发。
整体来看,当前银行在售大额存单以一年期及以内为主,部分银行仅提供3个月、6个月或1年期产品。
曾以高息揽储的中小银行与民营银行分化则更为明显 。部分民营银行如华瑞银行、众邦银行仍阶段性发行2%以上高息存单,但普遍额度有限、售罄迅速。而另一大型民营银行则悄然下架了全部期限的大额存单产品,连个人转让的大额存单也不见踪迹。
银行为何纷纷放弃“大额存单”?大额存单是否正在“消失”?对此,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纷纷下架中长期大额存单,核心动因在于缓解日趋严峻的净息差压力。“近年来,在贷款利率持续下行以支持实体经济的大背景下,银行资产端收益明显降低。而大额存单,特别是中长期产品,曾是银行高成本负债的来源之一。通过压降这类高息负债,银行可以直接优化负债结构,控制整体负债成本,为稳定净息差和保持自身稳健经营创造空间。此外,在当前的利率下行周期中,主动减少长期限、高成本负债的规模,也有助于银行管理利率风险,避免在未来利率进一步走低时被长期高息存款锁住成本。”武泽伟认为,这一举动是银行在宏观环境与监管引导下,对自身资产负债结构进行的主动性调整。
“大额存单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并不会完全消失,但其市场角色和形态正发生深刻变化。”不过武泽伟同时也表示,未来,银行大额存单的产品供给将更趋于短期化,银行可能会主要提供一年期及以内的产品,长期限品种将变得稀缺。同时,大额存单的利率优势也将显著减弱,其定价将更多地与普通定期存款趋同。从整个存款市场来看,利率下行是明确的长期趋势。这既是货币政策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的必然结果,也是银行在净息差承压背景下,持续压降负债成本的自主选择。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高级分析师艾亚文也指出,银行及市场对未来利率走势还有进一步下降的预期,部分银行根据自身负债结构调整揽储策略,减少长期负债端成本,停售长期定期存款产品。市场利率大概率还会继续下行,未来银行存款利率长期趋势是向下的。
此外,武泽伟表示,在当前低利率市场环境下,投资者需以更专业的视角重新规划资产配置。首要的是建立理性认知,理解传统高息存款产品逐步退出是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必然趋势。建议构建多元化的资产配置体系,将资金合理分配至国债、优质固收类理财产品及中短债基金等稳健型资产,同时适度提升权益类资产比重,通过不同资产类别的互补性来平衡组合风险收益特征。重要的是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定期依据宏观经济周期、市场估值水平和个人财务目标,对投资组合进行审慎优化,确保资产配置与长期财富规划相匹配。此外,在符合个人流动性需求的前提下,可适度关注市场上仍存的中长期限利率产品,包括部分银行渠道提供的特定存款产品,以锁定相对较高的收益水平。通过这样系统化的资产配置策略,投资者能够在低利率时代实现财富的稳健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