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早间,中芯国际(SH688981)召开了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说明会。
从第二季度业绩可以看出,中芯国际产能利用率环比、同比均提升明显。

中芯国际联合CEO(首席执行官)赵海军表示,第二季度,公司整体实现销售收入22.09亿美元,环比下降1.7%,平均销售单价环比下降6.4%,销售片数环比增长4.3%至239万片折合8英寸标准逻辑晶圆(“8英寸标准逻辑”是半导体行业中用于衡量产能的通用标准)。
赵海军就产能利用率变动原因介绍,国内外政策变化背景下渠道加紧备货补库存,公司也积极配合客户保证出货,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第三季度。
模拟芯片等领域高景气度
赵海军介绍,按平台看,模拟芯片需求增长显著。其中,广泛应用于手机快充、电源管理等领域的模拟芯片正处于国内产品加速占领市场阶段。中芯国际早期已与相关国内客户深度合作,为其量身定制器件和工艺平台,因此在国内产品加速占领市场的过程中获得了增量订单,推动了产能利用率继续爬升。
此外,来自图像传感器平台的收入环比增长超两成,射频平台的收入环比也有较高的增幅。
在问答环节,有分析师问及,模拟芯片的需求中,有多少需求来自于补库存?有多少需求是因为关税不确定性?
对此,赵海军回复称,“拉”库存的需求主要来自消费类产品。比如在关税政策生效之前,公司的客户会把未来一年的所需全拉到消费地储备。这样即使新关税政策生效,客户产品的价格在短期内也不受影响。
赵海军还表示,需求增长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客户所占市场份额增加了。这其中也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地缘政治上的考量,更重要的是,一些客户的产品可以完美替代原来供应链上IDM(设计、制造、封装一体化)的产品。此外,有的客户也把原来的单一产品“汇成”了一个更完整的产品,由此带来放大效应。
赵海军表示,如果只是紧急“拉”货,基本到八九月份就会停下来。但中芯国际看到,现在的订单情况起码到10月还是超出产能的。
中芯国际进入功率器件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中芯国际近期开始进入功率器件领域。
赵海军表示,中芯国际对此也经过了长期的考量。因为公司在此前一段时间内作出的决定是,在一段时间内将客户需求的功率器件授权给其他同行去做。
那么,当下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赵海军称,现在遇到的问题是,客户不再是那些只有单一小产品的企业,国外IDM等类型的厂商在与中芯国际合作的过程中,希望公司产品种类要齐全。不仅提供MCU(微控制器),还需要提供配套的分立器件。
此外,国内终端客户在采购供应商产品时,需要的也不是单一产品,而是整体解决方案。
赵海军举例,对于做快充芯片的厂商,公司原本仅向其供货快充芯片,而现在要提供快充芯片、分立器件、控制器以及模拟芯片等,做一个“Total Solution”(整体解决方案)。
那么,中芯国际会不会与市场上功率器件代工厂商产生竞争呢?
赵海军强调:“不去原本供应量比较大的市场,而是满足战略客户的要求、部署,建立相应的产能。在分立器件方面,中芯国际的定位是,不会建立客户不需要的产能。”
以应用分类看,中芯国际的汽车电子产品出货量持续稳步增长,收入主要来自模拟、电源管理、图像传感器、逻辑等诸多类型的车规芯片。
按尺寸分类看,公司8英寸、12英寸晶圆产品的收入占总收入的24%和76%,8英寸晶圆收入的绝对额环比增长7%,产能利用率优于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