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18 09:00:21 股吧网页版
特写|人力成本下降40%!中餐连锁用炒菜机器人当“大厨”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肖夏成都报道

  投身餐饮八九年的谭海林发现,餐饮企业对炒菜机器人的兴趣,从来没有今年这么高。

  出身数据行业的谭海林,2016年创立了章鱼小数据,后者现在是国内餐饮行业的知名数据服务商之一。

  “今年很多连锁餐饮排着队拜访炒菜机器人公司。客户每次跟我们开会也都会聊到这个话题,前两天还有一家连锁面馆的老板问我:马上我们要做到一千家门店,能不能赶紧给我推荐一家?”谭海林说。

  国内第一台针对中餐的炒菜机器人于2006年问世。过去近20年来,科技公司、高校院所、烹饪学院纷纷投身其中,各类炒菜机器人层出不穷,近些年小米、苏泊尔、九阳等知名品牌更是把炒菜机器人送进了大众的厨房。

  然而当下最急需炒菜机器人的,还是餐饮门店。

  综合世界中餐业联合会、欧睿国际、红餐产业研究院等不同机构的数据,算上快餐、正餐、特色餐饮,2024年国内各类中餐的门店总数在400多万家到600万家之间,对应的是数万亿元的庞大市场,且近年市场规模还在持续增长。

  中餐市场规模增长,但客单价却是逆向发展——中式正餐2020年到2024年客单价从56.4元下跌至53.5元,年复合增长率是-1.3%,店均出品数量从120以上减少到90以下;中式快餐去年以来也纷纷下调价格,小菜园、和府捞面、乡村基等连锁的客单价都在下滑。

  利润率较好的中式特色餐饮如火锅,也开始走性价比路线。海底捞最近在上海、广州等地推出夜宵主题店,一杯鸡尾酒只要40多元,就附赠免费演出。

  客单价“瘦身”的趋势今年还在继续。谭海林注意到,今年二季度全国客流量增加的餐饮,只有“15元~20元”和“30元~40元”两个客单价区间。

  “当前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一顿中餐价格就是30元到60元,100元以上在中国大多数城市已经是高消费了。”谭海林说。

  在一些资金眼里,这意味着新的机会——比正餐有性价比、又比普通快餐更好的“轻中餐”,一旦规模化,将成为餐饮行业的下一个热点。

  然而,虽然客单价中枢下移,消费者的口味要求却并没有放低,中餐连锁需要在出品稳定和严控成本之间找到巧妙平衡。

  餐饮老板们于是望向了炒菜机器人,希望技术迭代能带来更好的解决方案。

  中餐连锁,忙着装配炒菜机器人

  消费者未必知道,很多中餐连锁的“大厨”已经是炒菜机器人了。

  去年底在港股上市的小菜园,在国内有660多家门店,从2023年开始在部分门店用上了炒菜机器人。小菜园在招股说明书中“交底”:上市募集资金中,预计将用1亿元采购2000台炒菜机器人,一台单价5万元。

  门店数量都已上千家的乡村基、老乡鸡,近年也开始引入炒菜机器人。老乡鸡今年7月披露的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25年4月末已经有388家餐厅采用自动设备,包括智能炒菜机器人、智能蒸柜、智能鸡汤炉等。

  没有炒菜的火锅店,也把配锅、炒饭等环节交给了机器。海底捞几年前就有70多家门店用上了自动配锅机,香天下火锅在国内一些门店将炒饭工作“外包”给了机器人。农耕记、金鼎轩、米村拌饭等快餐也不同程度用上炒菜机器人。

  引入炒菜机器人,效果如何?小菜园在招股书中表示炒菜机器人“实现了操作调味精准、菜品口感稳定。”

  一些新的中式快餐品牌,更是依靠炒菜机器人迅速扩张。

  湘式盖码饭“霸碗”,是少数公开披露其所有门店都配备炒菜机器人的中式快餐。其官网介绍,门店的炒菜机为自研,已经迭代至第三代。截至2024年末,霸碗全国门店超过500家。

  “中国餐饮共有265个品类,这里面消费者最喜欢的烹饪方式就是炒菜,只有炒菜能天天吃、顿顿吃。”在7月中旬成都举行的餐饮行业科技智能发展研讨会上,谭海林基于章鱼小数据的后台给出判断。

  然而市场竞争加剧,正在改变餐饮企业的后厨。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6月全国餐饮收入4708亿元,同比增长0.9%。这是过去一年来最低的月度同比增速。今年前6个月,全国餐饮收入累计同比增长4.3%。

  涌入餐饮生意的商家更多。《2025年中国餐饮产业生态白皮书》显示,2024年全国关闭餐饮门店409万家,闭店率达到61.2%,但同期新开餐饮门店更多,达到451万家。

  一增一减,去年全国多了40多万家餐饮门店。而按照一贯的比例,当中第一大门类肯定是中餐。

  餐饮门店更多了,消费者开支反而更谨慎了。

  接近于正餐的小菜园,2024年堂食顾客的人均消费额是59.2元,2023年这个数字是65.2元,一年内下降了9%。定位快餐的老乡鸡,2022年直营店客单价是29.7元,到2024年三季度降至27.6元,不到两年下降了7%。

  而到了2025年,尤其二季度以来,中式正餐继续承压。

  中国烹饪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餐饮业表现指数整体增长,但6月限额以上(年营业收入200万以上)门店的餐饮业表现指数环比下降了2.02,而限额以下餐饮业表现指数环比上升了1.42。具体到中餐,中式正餐数据最低,6月的表现指数是45.58,低于中式快餐的51.8、火锅的49.39和烧烤的48.86。

  “中餐是充分竞争,利润率并不高,扣掉人工成本、房租能耗、营销费用、平台抽成,很多中餐实际只有几个点的利润率。”干了二十多年中餐的黄天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中国饭店协会的《2024年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显示,餐饮企业的净利率中位数是5%。

  黄天勇打造的“秋金小炒”“有拈头市井火锅”等餐饮品牌,全国门店最多时超过700家。2019年,黄天勇开始研发自己的炒菜机器人,两年后“秋金小炒”用上了炒菜机器人,并开始在全国拓店。按其说法,无论是人工还是机器炒菜的门店,都是盈利的。

  “不是我们去找客户,是客户来找我们”

  引入炒菜机器人,能为中餐企业降多少成本?

  根据前述中国饭店协会的年度报告,餐饮企业的成本构成中,前三大分别是原材料进货成本(44.5%)、人力成本(22%)、房租物业成本(超过11%)。

  对比中国饭店协会过去几年的报告可发现,餐饮企业平均人力成本基本占到营业收入的21%到26%。

  更依赖厨师手艺的中餐,人力成本占比会更高。小菜园的招股书显示,2024年员工成本占到其收入的27.3%,一位厨师长的月薪约1.9万元,一位副厨师长月薪约1.1万元。

  “炒菜师傅一般月薪至少是8000元,技术好的一万二、一万五都有,还不一定请得到。”黄天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我们最多的时候要管600多名厨师,一个月发工资就要八九百万(元)。”

  近年一些积极扩张的中餐连锁,愿意给出更高的待遇。“我们外地开店派厨师过去,每天晚上都有餐饮企业在宿舍门口守着挖人,我们开八千,他们就能给一万二。”

  而用上了炒菜机器人的餐饮老板发现,机器确实能节省后厨的用人需求,尤其是爆炒、蒸煮为主的菜式。

  香天下餐饮董事长朱全就谈到,一台炒菜机器人能节省2-3名人工,人力成本节约是非常明显的。而以湘味快餐霸碗为例,其每家门店一般配备3台炒菜机器人,只需1名员工,按标准化菜单备菜放入机器即可。

  黄天勇试点后发现,投入了炒菜机器人的门店,不仅人力成本降了40%,出餐速度也从以往5~10分钟缩减为2~3分钟,同时厨房面积压缩了30%——后者意味着更少的房租成本。

  对于成本效率的追求,也能解释近年湘菜连锁在全国的风靡。湘菜和川菜味型接近,但烹饪方式更集中于爆炒,菜品备料相对更简单,更便于标准化。其结果是,湘菜连锁的毛利率,可以比川菜高出十几个百分点。

  一些围绕餐饮行业的环境变化,也可能带来对现炒更大的需求。朱光玉火锅创始人李扬就认为,近期外卖平台掀起补贴大战,带来了到家业务的增量,可能推动消费者抛弃料理包、更倾向于现炒。

  追求快速规模化的中餐连锁,也更愿意接受炒菜机器人。按照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说法,2024年中国内地快餐餐厅市场总商品交易额达到21290亿元,疫情期间中国快餐市场保持两位数的年增长率。

  谭海林提到,找到他推荐炒菜机器人的老板忙着扩店,诉求主要就两点:对设备的稳定性非常苛刻,不能出问题;使用要足够简单,不能影响效率。

  但消费者口味的不断变化,也让资本有了担忧:成熟厨师的技艺最多能迁移到味型、烹饪方法相近的菜系,如果下一个流行的是完全不同的菜系,怎么办?培养成熟厨师的周期,是以年计算的。

  “为什么湘菜这么火?因为突出食材鲜味和辣味的餐饮,已经成为当前连锁中餐的主流趋势。”谭海林说。相比以鲜辣为卖点的湘菜,以油香为核心的川菜,当前进入相对弱势的阶段。事实上,就连大行其道的湘菜,目前又有将风口让给江西菜的趋势。

  黄天勇也意识到,光靠研发出炒菜机器人还不够,还要有标准化的数字菜谱,否则设备依然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需要。

  他成立的熊喵大师科技公司,除了研发炒菜机器人硬件,还结合AI技术推出了数字菜谱——通过厨师写的菜谱,细化SOP转化为机器语言后形成后台程序,通过App选择菜品后,炒菜机器人便能操作。目前这一数字菜谱已经收录1700多道菜,覆盖川菜、湘菜、粤菜、鲁菜等不同菜系。

  黄天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目前这套“设备+菜谱”的厨房解决方案,已经服务中餐、火锅、粉面、酒吧、电竞酒店等不同业态上百个品牌,此外还出口到了美国、澳大利亚等12个国外市场。由于国外资深的中餐厨师更稀缺,当地中餐馆的需求比国内更紧迫。

  “不是我们主动去找客户,是很多餐饮企业来找我们,他们确实有需求。”黄天勇说。

  炒菜机器人迭代:机器代劳是大势所趋?

  炒菜机器人在国内早已不是新生事物,已经有成熟的资本链条和应用场景。

  从2006年问世的“爱可”算起,面向中餐的炒菜机器人已经问世近二十年。如今市面上的中餐炒菜机器人,大致可分为商用、家用两大类,前者又可分为大型团餐和社会餐饮两类。

  在商用炒菜机器人领域,除了黄天勇的熊喵大师,市面上已有橡鹿科技的美膳狮、拓邦股份的厨纪、优特智厨、麦大厨、赛米控、智味来等品牌。从各家披露的情况来看,商用炒菜机器人已经基本上能覆盖辣椒炒肉、回锅肉、手撕包菜、番茄炒蛋、麻婆豆腐等家常小炒。

  说是炒菜机器人,市面上大部分商用型设备其实只能算炒菜机,一些作为中央厨房的炒菜机器人甚至重达两百公斤,价格高达几十万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使用场景。

  近年来不少家电品牌也推出了家用的炒菜机器人,包括小米、美的、苏泊尔、九阳、科沃斯旗下的添可等品牌,一台机器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这些家用炒菜机器人,优点是足够小巧,但整体评价并不高。消费者要么觉得操作麻烦、每个环节都要手动按键,要么觉得火候不够、缺少锅气,谈不上风味多好。

  黄天勇认为,当前炒菜机器人还处于商用验证和优化阶段,家用产品前期缺少足够多大众使用的检验。“要经过足够充分的商用、具备普遍盈利性后,后端的设备制造成本才会迅速下降,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后,炒菜机器人才适合在家用场景普及。”

  熊喵大师的炒菜机器人,试图在“笨重的商用大家伙”和“小巧但火候不够的家用产品”之间找到出路。记者注意到,熊喵大师的三款产品都是台面化设备,尺寸最大在530*570*190,单次烹饪容量是1.5公斤,基本符合大多数餐饮店后厨操作台的空间,定价在1.48万元到2.58万元之间。

  针对中餐爆炒对火候的高要求,技术上也做了改进。黄天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解释,产品改变了主板的算法,加入了贵金属作为传感器,重构了电磁炉的发热逻辑,从而能让温度按照指令迅速在0度到300度之间变化。

  在满足市场需求之外,炒菜机器人还面临正当性的考题:虽然当前的出品虽然还不足以比肩资深大厨,但餐饮业者始终担心,随着不断迭代后,未来炒菜机器人会不会取代厨师?

  国家特一级烹调师、四川省级川菜非遗传承人张中尤认为,机器化、智能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炒菜机器人会替代一部分基础的烹饪工作,但真正的传统烹饪技艺传承,还是要靠人来做,“如果结合炒菜机器人能够提高标准化、规范化,我们川菜、中餐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黄天勇认为,随着炒菜机器人、数字菜谱的发展也会催生新的岗位,比如需要更多能熟练操作设备、能研发菜品的人才。

  在不少资深餐饮业者看来,随着人口结构变化、老龄人口占比提升,未来年轻厨师紧缺的局面只会越来越明显,机器代替人工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出身湘菜世家的增好餐学院创始人张好就深有体会,“厨师本身是个累活,也缺乏社会地位,愿意学厨的人才确实越来越少了。”

  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餐饮行业人才培养与需求分析报告》显示,18岁至35岁青年从业者是当前餐饮行业的用工主力,但当中仅有30%是烹调岗。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询中餐培训老字号“新东方烹饪”的数据发现,其2019年的新培训人次和新客户注册人数超过7.7万人次,2024年只有6.3万人次,六年下滑了18%。

  随着这样的趋势演进,未来出现一种情况:未来当炒菜机器人的智能化、便利化提升到大众认可的水平,同时单次使用成本与市面上厨师现炒的餐厅相比有竞争力时,自然会有一批消费者“倒戈”。

  “比如现在很多年轻人也不会炒菜,如果能结合机器配置一些菜谱面向年轻人,这个市场也是很大的。”张中尤举例。

  在这位68岁的川菜大师看来,烹饪这门手艺始终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机器化、现代化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就像以前洗衣机刚进入千家万户时,总有人认为机器洗不干净,现在还有多少人天天手洗?”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