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15 21:50:30 股吧网页版
中生制药5亿美元“吞下”明星biotech,创新药并购潮再起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K图 01177_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朱艺艺上海杭州报道

  在先后牵手阿斯利康、默沙东后,“明星biotech”礼新医药被港股上市公司中国生物制药(01177.HK)收入麾下,而这笔交易背后,也是中国创新药企价值重估与本土巨头转型野心的双重变奏。

  7月15日盘后,中国生物制药公告称,将以约5亿美元的总价收购上海礼新医药95.09%股权,加上此前参与礼新C轮融资时既已取得的4.91%股权,交易完成后,礼新医药将成为中国生物制药全资子公司。礼新医药主要研发和管理团队也将连同其备受关注的双抗、ADC等研发平台一起,加入中国生物制药。

  对于关注中国创新药行业的投资者而言,礼新医药的名字并不陌生,该公司2019年成立至今不到6年,连续完成3笔跨国授权交易,总额近50亿美元(约300亿元人民币)。从阿斯利康到默沙东,跨国巨头争相押注该明星Biotech。

  如今,礼新医药却投入本土药企怀抱,背后下的究竟是怎样一盘棋?对此,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礼新医药被中国生物制药收购,背后反映的是国内创新药行业进入整合期的必然趋势。

  一方面,融资环境收紧,Biotech企业普遍面临融资困难,礼新医药虽有多项授权交易,但持续研发仍需巨额资金投入,被收购可缓解现金流压力;另一方面是商业化能力短板:国内多数Biotech缺乏成熟的销售团队和商业化经验,而中国生物制药作为传统药企龙头,拥有强大的销售网络和临床资源,可加速礼新医药产品的落地。

  作为收购方,今年以来,中国生物制药股价涨幅已经翻倍,截至7月15日收盘,其总市值达到1195亿港元,但距其巅峰时超过2000亿港元的市值尚有差距。

  “此外,在政策与资本双重驱动下,国内创新药同质化竞争加剧,头部药企通过并购整合优质资产,有助于提升研发效率和市场集中度。”该分析师说,这场收购不仅是一家公司的命运转折,更是中国医药产业格局重构的关键信号。

  礼新医药成色几何?

  根据公开信息,礼新医药是一家聚焦First-in-Class和Best-in-Class的创新药研发公司,于2019年成立于上海,成立5年多时间就在众多国内Biotech中脱颖而出,多个创新资产吸引跨国药企竞相争抢。目前,礼新有7个项目处在临床阶段,还有近20个临床前项目,拥有自主研发的抗体、ADC、TCE以及肿瘤微环境四大平台,已实现两项重磅MNC对外授权,并拥有在中国、美国、澳洲三地开展临床的经验和能力。

  2023年5月12日,礼新医药与阿斯利康就新型GPRC5D靶向抗体偶联药物LM-305达成全球独家授权协议,首付款为5500万美元,交易总价值达6亿美元。GPRC5D是多发性骨髓瘤的新兴免疫靶点,LM-305已于2023年12月开展全球多中心I期试验,为首个进入临床开发阶段的靶向GPRC5D抗体偶联药物,具有成为首创分子的潜力。多发性骨髓瘤具有易复发、难治愈的特性,全球整体市场超过300亿美元,强生的抗CD38达雷妥尤单抗2024年全球销售超过116亿美元。

  2024年11月,礼新再与默沙东达成协议,将自主研发的PD-1/VEGF双抗LM-299的全球独家权益授予后者,合计获得32.88亿美元的收入,其中包括8.88亿美元的预付款和技术转移里程碑。抗PD-1和抗VEGF分别通过激活免疫系统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是在临床中已被广泛验证为有效的抗癌机制。PD-1/VEGF双抗已经在包括非小细胞肺癌、肠癌、胃癌、肝细胞癌、乳腺癌等实体瘤中显示了良好的效果,该靶点一旦开发成功,有潜力成为下一代肿瘤免疫的核心产品,预计全球市场规模超过20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礼新上述两款产品仅在临床前阶段就已吸引跨国巨头竞相关注。LM-299于2024年10月在中国获批临床,仅一个多月后就被默沙东火速拿下授权,可见后者志在必得。

  截至目前,礼新医药累计对外授权近4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300亿元。其还有近20个项目处在早期阶段。

  前述分析师指出,作为国内“明星Biotech”,其核心价值在于差异化的技术平台和强大的国际化授权能力。公司先后与阿斯利康、默沙东等跨国药企达成授权合作,近三年对外授权总额近300亿元,凸显其研发管线的国际竞争力。

  一方面,礼新医药专注于肿瘤免疫和抗体偶联药物(ADC)领域,其核心平台(如LM-302等)在靶点选择和临床前数据上具备差异化优势,符合当前全球ADC药物研发热潮;另一方面,尽管尚未有产品获批上市,但其授权交易金额已验证市场对其管线的认可,尤其是与跨国药企的合作,降低了后续商业化风险。

  巨头争夺背后

  根据公告,礼新医药95.09%股权出售对价为不超过9.5亿美元,剔除礼新持有的4.5亿美元现金后,中国生物制药收购的付款金额约为5亿美元。

  实际上,中国生物制药对礼新的青睐早有端倪。早在2024年8月,中国生物制药就以1.42亿元人民币参与礼新医药C1轮融资,取得后者4.91%的股权,并就LM-108及潜在的多个创新双特异性抗体或抗体偶联药物(ADC)在中国大陆地区达成战略合作。

  有业内人士分析,通过收购礼新制药,纳入一系列极具全球前沿创新实力的优质资产,必将加速中国生物制药的国际化进程,成为公司市值重回巅峰的又一强引擎。

  前述分析师也指出,此次收购折射出中国创新药行业的三大趋势:一是国际化授权模式常态化。礼新医药的成功证明,国内Biotech可通过授权合作实现价值变现,而非依赖单一国内市场。未来更多企业可能效仿这一路径;二是Big Pharma加速并购整合。中国生物制药等传统药企正通过收购补充创新管线,应对集采压力和转型需求,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三是ADC与肿瘤免疫赛道持续火热。礼新医药的核心领域(ADC、肿瘤免疫)仍是资本和药企争夺的焦点,未来相关交易可能密集出现。

  从BD项目类型来看,随着中国药企参与的医药交易大幅增加,占比较高的新兴产品包括双抗/多抗、ADC等,这也意味着赛道的竞争异常激烈。华鑫证券研报也印证了相关领域的发展潜力,“从目前国内创新药的研发趋势来看,目前在含PD-1(PD-L1)、IL2等肿瘤免疫相关的双抗、ADC方面,中国企业继续保持领先,随着更多积极的临床数据读出,重磅BD仍可期待。”

  而从资本市场环境看,致同咨询生命科学与健康行业领导合伙人、致同咨询融资与并购财务顾问服务合伙人董慧慧日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当前资本市场虽有小幅回暖,但远未达到理想水平,“资本市场的复苏需整体向好,目前香港18A上市企业增多但股价表现不佳,中国biotech企业最终仍需从资本市场获取资金。”

  而本土巨头目前仍握有充足的现金流可以实现一举两得的效果。前述业内人士指出,对中国生物制药而言,这笔交易直击三大战略痛点:biotech企业缺乏资金,而传统药企缺乏创新成色,中生制药传统优势在肝病、肿瘤化疗药,面临创新转型压力。礼新的ADC、双抗平台可立即补充下一代疗法。同时,礼新已验证的跨国合作经验,为中生出海提供通道。中生制药还可以通过引入高增长潜力的创新资产,平衡仿制药业务的政策压力。

  鉴于礼新所有产品都经得起MNC(跨国药企)的苛刻尽调,中生制药相当于用5亿美元买下近300亿元对外授权价值的团队和管线,可谓是一笔精明的风险对冲。

  暗流已涌动

  其实,礼新被收购绝非孤立事件。

  早在2023年12月,阿斯利康就宣布以高达1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亘喜生物。此次收购将为阿斯利康不断扩充的细胞疗法管线增添GC012F CAR-T。基于FasTCAR技术平台打造的GC012F是一款处于临床阶段的创新型BCMA/CD19双靶点自体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有望成为针对多发性骨髓瘤、其他多类恶性血液肿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新一代治疗方案。亘喜生物由此成为首家被跨国药企收购的中国创新药企。

  此外,2024年11月13日,普米斯生物宣布与BioNTech 达成股权收购协议,根据协议条款,BioNTech以8亿美元预付款收购普米斯100%已发行股本。通过此次收购,BioNTech拿下普米斯自主研发的抗PD-L1/VEGF双特异性抗体(PM8002/BNT327)完整的全球范围权益。

  前述分析师直言,资本寒冬下现金充沛的本土巨头,正抄底收购优质Biotech。礼新医药选择投入本土怀抱,揭示了中国医药产业深层变革:中生制药作为传统药企通过并购获取创新动能,使得本土创新资产避免沦为跨国企业的“代工厂”。

  中国生物制药此前对外透露,自身管线中包括PDE3/4、HER2 双抗、HER2双抗ADC、FGF21等后期临床资产,以及EGFR/cMET ADC、四代EGFR,口服GLP-1 和PDE4b等早期项目,也同样具备较强的国际化潜力。此次中国生物制药收购礼新可谓强强联合,有望进一步强化中国生物制药创新研发能力,扩充管线并加速其国际化进程。

  “短期来看,此次收购可能提振市场对Biotech的信心,尤其是具备国际化潜力的企业。长期来看,需关注中国生物制药能否有效整合礼新医药的研发资源,并推动产品商业化。若成功,或为行业提供‘资本+研发’协同的范本。”该分析师强调,以往中国Biotech多将产品海外权益授权给跨国药企,自身仅保留中国权益。而此次收购后,中国生物制药可通过礼新平台直接运营全球权益,实现从“卖家”到“玩家”的身份跃迁。

  如此可见,这场收购只是序幕。礼新医药的被收购,既是单个企业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国创新药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精细化运营”的缩影。未来,具备技术差异化和国际化能力的Biotech仍将是资本和巨头争夺的核心资产。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