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真的是一房难求。”李颖站在吉林长白山的一家民宿门口,望着手机上的预订界面感叹道。为了给孩子一个别样的暑假,北京的她提前两个月就锁定了旅居目的地,计划在这里住上一个月。
李颖的经历不是个例。2025年暑期,全国范围内的酒店、民宿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爆发式增长。从短途“避暑游”到深度“旅居生活”,从家庭亲子游到学生毕业旅行,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将住宿行业推向新的转折点。
消费热潮下的多元需求爆发
2025年的暑期,不仅是旅行高峰,更是住宿消费新趋势集中释放的重要窗口。携程数据显示,今年暑期,家庭出游成为最主力群体之一,亲子签证订单量同比劲增16%,占整体签证订单的22%。国内方面,“避暑+亲子+研学”的复合型旅游模式在多个目的地快速成型,特别是西部和高海拔地区表现亮眼。
同程旅行与墨迹天气联合发布的《2025避暑旅行趋势报告》指出,随着中东部地区持续高温,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西部及东北地区进行避暑旅游,避暑订单增长超过10%。长线旅行如新疆伊犁、甘肃张掖、吉林延边等地,酒店预订热度飙升,而短线城市如安吉、临沂费县也因“窝囊漂流”“夜游博物馆”等新奇玩法吸引大量游客。
在这样的出行趋势推动下,酒店入住率持续攀升。华住集团数据显示,7月1日至21日,旗下酒店共接待游客超2300万人次,同比增长24%。一线城市中,深圳以91%入住率领跑,北京、上海紧随其后;而部分三四线城市甚至出现“爆满”现象,漯河、鸡西市等地入住率突破100%。
与此同时,民宿领域也在暑期热潮中实现突破。途家民宿平台发布数据显示,入住时长在5天以上的“旅居”订单同比增长四成,旅居套餐成为平台热销产品。“住得久一点、体验深一点”的旅居方式,正在成为家庭和年轻游客的新选择。
“我们一家已经连住10天了,老板还带我们去山里采蓝莓。”一位来自广州的民宿游客在安吉某网红旅居民宿评论中写道。民宿房东从“交钥匙”到“做导游”的转变,也让“他乡生活”成为现实。
对此,途家高级副总裁胡阳指出:“旅居不仅是住宿的延伸,更是生活方式的革新。它拓展了旅行的边界,也延伸了人们对‘住’的想象力。”
民宿与高星酒店走出不同路径
虽然整个住宿行业迎来旺季,但结构性分化也愈加明显。传统星级酒店与个性化住宿产品、平台连锁与个体民宿之间的经营模式出现明显分流。
在酒店领域,头部品牌通过灵活营销策略不断增强竞争力。以华住为例,其在江苏借助“苏超联赛”叠加区域文旅营销,使得镇江、淮安、南京等城市酒店入住率快速上升。在南京奥体中心周边,汉庭和全季两大品牌部分门店出租率达90%以上,部分高峰时段出现“日租秒光”的情况。
另一方面,暑期学生毕业游带来大量短期集中需求。携程数据显示,6月9日至11日期间,毕业生旅游预订量环比增长88%,大量酒店、民宿面临短期集中满房压力。“我们几乎每天满房,尤其毕业季的学生太多了。”重庆一家中端酒店前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然而,在热潮背后,一些问题逐步显现。部分非品牌民宿在服务、安全、卫生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规范现象;而高星酒店则面临房价增长压力与运营成本不匹配的问题。尤其是在三线以下城市,不少酒店仍在盈亏边缘徘徊。
对此,旅游酒店行业资深高级经济师赵焕焱指出:“目前中国酒店经营水平整体偏低,不是酒店本身的问题,而是行业管理的问题。比如香港的酒店管理就非常规范。2025年前五个月,香港酒店平均房价达2145港元,几乎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入住率也长期维持在85%以上。”
赵焕焱特别强调,香港酒店之所以能够稳健发展,除了资源优势,更依赖于完善的立法和执法体系。“香港有《旅馆业条例》,对无证经营有严厉处罚,同时还有《竞争条例》,共同保障了市场公平。”
相比之下,内地部分地区仍存在“无证经营”“价格混乱”等问题,这在暑期高峰时尤为凸显。尤其在一些热门小众目的地,如大同、崇左、安吉等,爆红带来爆单,但标准缺失也引发游客投诉。
行业转型仍任重道远
尽管2025年暑期旅游市场呈现出“量价齐升”的繁荣景象,但从行业层面看,这一波热潮背后潜藏的结构性问题依然严峻。
很多业内人士提出,首先是供需错配问题。虽然整体入住率提升明显,但不少酒店与民宿仍面临“冷热不均”的困境。核心城市与热门景区住宿紧张,部分二线以下城市则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收益未能有效提升。
“新疆地大物博,旅游资源无可替代,我去过两次,但很多地方的酒店还远没被挖掘出来。”赵焕焱表示。他认为,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具备深度开发潜力,但仍需政策、基础设施与服务能力的系统配套。
其次是住宿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深度体验感,也成为行业痛点之一。这个问题在业内已经引起重视,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平台或者酒店走出自己的个性之路。
途家民宿高级副总裁胡阳就表示,未来途家会根据家庭出游、康养旅居、蜜月旅行等不同需求,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产品组合与服务方案。比如,针对康养和养老人群,会重点筛选和推荐医疗资源完善、生活便利、社区环境宜人的目的地,并加强旅居房源的服务内容,比如能够提供营养餐服务和陪护等。
再次是消费者对价格透明度、权益保障的诉求不断上升。华住今年暑期在“贵即赔”和“降价可退”机制上的探索,回应了消费者长期以来对“大数据杀熟”等问题的不满,获得市场积极反馈,但仍需更多品牌跟进。
展望未来,住宿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需要回归“品质”和“信任”两大基石。“短期热度不代表长期可复制。”赵焕焱指出,“行业必须从管理体制、产品结构、服务质量等方面持续优化,尤其在法规建设与行业规范方面要加强。”
而从消费端来看,无论是“数字游民”的兴起,还是“亲子旅居”的盛行,背后都体现出消费者对“生活体验”的重视。在这场暑期热潮之后,谁能真正理解和回应“人”的需求,谁才有可能在下一个市场周期中脱颖而出。
正如途家花漫庭民宿房东刘先生所说:“住的不只是房子,而是旅途中最贴近生活的地方。”
2025年暑期,酒店与民宿行业在热度与转型的交汇点上交出了一份亮眼却复杂的答卷。热潮正在持续,挑战也日益清晰。每一次旺季都是行业的压力测试,也是一场对服务、管理、市场判断的综合检验。在未来,谁能在这股热浪中站稳脚跟,不仅取决于房间数量和价格,更关乎对于变化的敏锐洞察与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