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兴业证券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忆东发布最新研报,对公募基金的港股配置进行详解。研报指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公募基金港股投资市值创下新高,同时主动型基金港股持仓占比也创新高,近三成主动基金港股仓位达到40%~50%。此外,被动型基金资金也在加速流入港股市场。
张忆东还指出,今年二季度,公募基金对港股医疗保健和金融两大行业增持最为明显,但同时也在减持非必需性消费业和资讯科技业。
总体趋势:主动型基金港股投资市值创4年来新高
公募基金对港股市场的布局,最早可以追溯到2017年。2020年下半年,公募基金开始大举进入港股市场。截至2021年上半年,公募基金投资港股的市值突破5000亿元,随后总体规模开始出现明显波动,直到2024年下半年,公募基金才开始再次大举建仓港股。

张忆东在最新研报中指出,截至2025年中期,公募基金港股投资市值已达到9002.6亿元,高于前期高点2021年中期的5273.4亿元。其中,主动型公募基金持有港股市值为4958.0亿元,也突破了2021年中期的高点,创下4年多来的新高。
此外,被动型公募基金的港股投资市值稳步增长,达到4044.6亿元。同期,港股通持股市值为46474.5亿元,公募基金港股投资市值占港股通持股市值比例为19.4%。
仓位分析:主动型基金港股持仓占比创新高
张忆东指出,2023年四季度以来,主动型公募基金的港股投资市值占基金资产总值和股票投资市值的比重在持续抬升。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主动型公募基金港股投资市值占基金资产总值和股票投资市值的比例分别达到14.7%、17.5%,均超过了上一轮的高点——2021年一季度的11.0%、14.2%。
其中,偏股混合型基金的港股持仓市值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公募基金。数据显示,偏股混合型基金的港股持仓市值达到3707.1亿元,占主动型公募基金港股持仓总值的74.8%。
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资了港股的主动型公募基金中,大多数产品在投资组合中都为港股配置了较为可观的比重。其中,超过70%的主动型公募基金港股持仓占比在20%以上;有接近30%的基金港股投资市值占股票投资市值比例达到40%~50%。
行业配置:两大行业被显著增持
张忆东在研报中指出,当前,公募基金最青睐的三大行业分别是资讯科技业、非必需性消费业和医疗保健业。上述三个行业的基金重仓持股市值分别达到1095.4亿元、904.5亿元和478.1亿元,占基金重仓股持股总市值的比例分别为32.1%、26.5%和14.0%。
不过,公募基金对不同行业的态度在今年二季度发生了变化——公募基金显著增持了医疗保健业、金融业,而减持了资讯科技业、非必需性消费。
截至二季度末,基金行业配置比例环比抬升最明显的是医疗保健业、金融业,持股市值占比环比分别抬升5.8个百分点、2.4个百分点;环比减少最明显的有资讯科技业、非必需性消费,持股市值占比环比分别减少4.1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
基金重仓股:两大港股被重点增持
再看公募基金对港股的重仓股。截至二季度末,基金重仓的前十大港股分别为腾讯控股、阿里巴巴、小米集团、中芯国际、泡泡玛特、信达生物、中国移动、中国海洋石油、美团、三生制药。
具体来看,增持最明显的是泡泡玛特、信达生物,截至二季度末,基金对上述两家公司的持仓市值分别达到156.3亿元和118.7亿元。


今年以来,信达生物累计涨幅超过160%,泡泡玛特累计涨幅超过2.5%。
此外,三生制药、建设银行、金蝶国际、京东健康、老铺黄金也被增持,且重新进入公募基金前二十大重仓股。而小鹏汽车、吉利汽车、紫金矿业、长城汽车、巨子生物则从前二十大重仓股中消失。
从减持情况看,腾讯、阿里两家公司被减持较为明显,这也是资讯科技业和非必需性消费业在二季度被公募基金减持的主要原因。
港股已成公募基金业绩“胜负手”
随着公募基金,尤其是主动型基金对港股投资占比不断提高,港股市场也逐渐成为今年公募基金业绩排名的“胜负手”。
截至8月13日,全市场主动型基金年内业绩排名前20的产品,年内收益普遍超过70%。而这些产品,多数都是2018年之后成立的,这也意味着这些产品在基金合同中,多数都将港股设置在投资范围中。
再看业绩领先的这些产品,它们的港股配置比例都不低。就混合型基金来看,年内收益领先的长城医药产业,前十大重仓股中有5只港股医药股,分别为三生制药、信达生物、石药集团、诺诚健华和科伦博泰生物,合计持仓占比超过40%。当前业绩排名第三的同泰产业升级混合,重点布局港股机器人板块,前十大重仓股有7只港股,包括地平线机器人、优必选等。此外,还有大量布局港股创新药板块的混合型基金,今年以来的业绩都处于业绩领先地位。
相对而言,单纯布局A股市场、业绩还能保持领先的,只有部分“押注”光模块龙头的产品了。比如永赢科技智选,今年以来的收益接近120%,目前排在混合型产品第二。该产品前十大重仓股悉数为A股,包括新易盛、中际旭创、天孚通信、胜宏科技等牛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