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国科学院联合举办中央企业生物科技产业高级研修班。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谭作钧表示,要围绕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加快发展中央企业生物医药产业,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长周期发展、差异化发展,加快打造生物医药领域的国家队,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战略部署正值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从“量变积累”迈向“质变飞跃”的关键期。2025年上半年,国内创新药获批数量达43个,同比增长59%,创近五年新高,其中国产创新药占比高达93%。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产业升级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正迎来政策全链条护航的黄金发展期。自2021年以来,从创新药临床试验“30日快速审批通道”到《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推出,构建起“研发—准入—临床—支付—保障”的完整政策支持体系。国家医保局同步推进“新上市药品首发价格机制”,为高水平创新药设置价格稳定期,从支付端为源头创新注入持久动力。
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司长王小宁此前曾表示,“我们支持高水平的创新药,在上市初期取得和高投入高风险相符的收益回报,实际上就是比较满意的一个价格水平,而且对于高水平创新药,设置一定价格稳定期”。王小宁同时介绍,在创新药的挂网流程方面,国家医保局也将给予积极支持,包括一省受理各地通行的“联审通办”受理模式,助力新药快速推向临床。
市场层面的爆发式增长更为这一战略提供了现实支撑。医药魔方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药企共完成94笔对海外授权交易,总交易金额为519亿美元,较前一年增长36%;2025年上半年,我国药企对海外的授权总金额已超去年全年,达608亿美元,全年增速有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其中,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的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合作以12.5亿美元首付款,刷新了国产创新药License-out(对外授权)的最高首付款纪录。恒瑞医药与葛兰素史克的合作潜在总金额更高达120亿美元,彰显中国创新药的全球竞争力已显著提升。
我国创新药出海迈入新阶段
国务院国资委在今年3月进一步明确,鼓励国有企业在生物医药等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领域,运用并购重组、股权投资、产业基金等多种方式加快形成产业影响力。可以预见的是,部分国企可能通过收并购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市场化机制,同时也为民企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面对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格局重塑的机遇期,国内医药企业正以差异化发展策略构建核心竞争力。例如,中国生物制药聚焦肿瘤、肝病、呼吸系统、外科/镇痛四大重点领域,布局了一批全球首创(FIC)、同类最优(BIC)产品管线。在呼吸领域,其PDE3/4抑制剂研发进度位居全球第二;肝病/代谢领域的泛PPAR激动剂作为中国首个上市的MASH治疗小分子,瞄准全球2亿以上患者市场;HER2ADC双抗TQB2102、CCR8单克隆抗体LM-108等被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加速推进临床转化。
在国际化布局方面,国内医药企业正从技术跟随者转变为全球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复宏汉霖自主研发的抗PD—1单抗H药已在英国、德国等近40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亚盛医药的Bcl-2抑制剂利生妥获得5项美国FDA孤儿药认证,在全球市场展现出独特竞争力。
摩根士丹利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生物科技行业正从过去的“跟随者”,向全球“1到N”创新的关键贡献者转变,行业估值已重新获得市场认可。该机构预测,到2030年,创新药销售将占中国制药市场的53%,较2023年的29%大幅提升,年复合增长率达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