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晚,小米(HK01810)创始人雷军在社交平台发文称,YU7标准版配置非常强大,仅续航就高达835公里,超越了竞品“Pro版”或“Max版”,绝非“丐版”。他向广大网友征求意见:小米YU7标准版是不是也改名成Pro版或Max版。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品牌专家、瞻胜传播创始合伙人庞瑞8月12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雷军此次单独发文征求命名意见,实质上是把“标准版≠丐版”这一认知冲突显性化。
与小米做法神似的是,理想汽车(HK02015)于8月5日宣布理想i8全系配置统一为顶配版本,标配即顶配,起售价下调至33.98万元。
庞瑞告诉记者,相较于“用配置梯度收割利润”的传统B2B思维,上述企业的行动都体现了尊重用户的品牌思维——一个用“参与感”去除丐版概念,一个用“减法”去除选择困难,最终都是让品牌成为用户决策的“默认选项”。
借用户投票之名传递定价逻辑之实
本次事件起源于一位网名“黎叔Talk”的汽车“大V”,他发文称:“小米YU7标准版提了!全网少见的非Max丐版博主。”
雷军转发这条微博并进行了上述回应,同时,他还发起网络投票询问网友是否支持标准版改名。截至8月12日17点,已有2.4万人参与投票,其中1.7万人支持“低调一点,继续叫标准版”,近7000人则认为“对齐竞品,直接叫Pro或者Max版”。
据悉,相较于定位于运动型轿跑的小米SU7,小米YU7为豪华、高性能SUV。其分为标准版、Pro版和Max版三个档次,价格分别为25.35万元、27.99万元及32.99万元。
雷军大张旗鼓开启小米YU7标准版改名投票,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品牌逻辑?
庞瑞认为,雷军此次单独发文征求命名意见,实质上是把“标准版≠丐版”这一认知冲突显性化。他借用户投票之名传递定价逻辑之实:在友商普遍“命名通胀”的当下,小米仍沿用“标准版”一词,但产品力对齐更高标准。
“征求意见只是温和、友好的话术,核心意图在于重塑‘价格—价值’锚点,让市场重新审视小米的定价诚意。”他表示。
尊重用户让品牌成为用户决策“默认选项”
围绕主力新车不同版本作文章的不只小米一家。
8月5日,理想汽车宣布对上市发布仅7天的i8车型进行重大调整:取消多版本配置,以i8 Max为标准配置统一版本,并将用户呼声最高的冰箱、高阶智能辅助驾驶全面实现标配,同时价格调整至33.98万元。
“理想i8将只有一个版本,不再设Pro、Max、Ultra三个版本,对齐理想‘ONE’的价值定义,听大家劝!此前的理想i8延续了理想L8的版本配置特点,是我们陷入惯性思维了。”理想汽车董事长李想在微博上说道。
在此之前,理想i8分为Pro、Max及Ultra三个版本,售价分别为32.18万元、34.98万元及36.98万元。
庞瑞表示:“理想汽车的动作体现出一种‘用户价值导向’的品牌逻辑——把复杂的决策成本从用户身上拿走,用确定性换信任,用信任换规模。”
他还告诉记者,相较于“用配置梯度收割利润”的传统B2B思维,上述企业的行动都体现了尊重用户的品牌思维——一个用“参与感”去除丐版概念,一个用“减法”去除选择困难,最终都是让品牌成为用户决策的“默认选项”。
命名锚点的转移大约十年一个周期
记者观察到,新能源汽车近年一直在借鉴电子产品,热衷于使用Pro、Max、Ultra等英文后缀。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执委会CEO景奉杰在之前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部分新能源汽车品牌的车型命名方式缺少消费者关注的驾驶操控和乘坐体验元素,比如传统车企的“RS”(Renn sport,意为“竞速”)“GT”(Grand Tourer,意为“豪华旅行车”,现泛指高性能跑车)等。
庞瑞认为,这一现象折射出两点现状:其一,中国品牌的想象力仍未跳出欧美科技巨头设定的框架;其二,苹果(US AAPL)凭借较高溢价,使其命名规则成为行业默认范式。中国新能源车与手机在营销中直接沿用了这一体系,仅在Pro、Max基础上略作延伸,这省去了重新培育用户的成本。
同时,庞瑞告诉记者,这种命名模式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现在的整体趋势是,中国国潮品牌越来越注重从中国文化、本土文化方向去命名,但是短期内尚难撼动现有命名范式。品牌命名体系植根于特有的文化与价值观,一旦根基松动,厂商便会弃旧立新。命名跟风不会终止,只是锚点转移,大约十年一个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