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具身智能创业公司纷纷推进商业化的阶段性“交卷”,但小米集团合伙人、集团总裁卢伟冰表示,其尚未看到一个明确的、在商业上能形成闭环的时间点。
卢伟冰在8月19日晚的公司财报电话会上说,小米布局机器人领域已有四五年之久,持续看好机器人的潜在机会,特别是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这一应用方向。但人形机器人落地工厂并产生价值仍需要时间,“目前来看,的确难度非常高”。
卢伟冰介绍,小米的目标是先看人形机器人能否在自有工厂里实现业务闭环,再进一步着眼效率提升。
作为较早发掘人形机器人商机的玩家,小米早在2022年8月便推出旗下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铁大)。CyberOne的单台造价高达60万元-70万元。

小米的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铁大)。图:杨柳
2023年8月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小米集团高级副总裁曾学忠曾阐释称,作为智能制造“皇冠上的明珠”,人形机器人将对制造业升级和服务业升级产生巨大推动的作用,小米从2020年开始了人形机器人的探索,三年来搭建了数百人的机器人研发体系,从智能制造领域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曾学忠提出智能工厂“7:2:1”的设备与人员配置比例,即70%的工作应当由自动化设备完成,20%由人形机器人负责,主要覆盖高复杂度、高柔性需求的场景,剩下的10%仍交由人类。
曾学忠列出“三步走”的落地布局规划。短期内,在小米智能制造的真实环境中,以完成一至两个工种的工作为目标,进行原型机开发;中期内,将人形机器人融入小米的智能制造系统进行规模化应用,实现人形机器人的数据积累和模型迭代;长期内,带动人形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拓展3C和汽车制造之外的更多落地场景。
但当具身智能在近两年形成热潮后,小米作为先行者反倒从公众视线中隐身了,迄今未推出人形机器人的迭代版本,也不再对外展示此前的CyberOne。
不过,2023年4月,小米注册成立了北京小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小米机器人公司”)并持股90%,亦庄国投旗下的北京屹唐创欣创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持有剩余10%的股份。小米机器人公司由曾学忠担任法定代表人,是小米集团专注于仿生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产业化的唯一主体。2024年6月初,小米机器人公司正式迁入北京亦庄小米汽车工厂。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显示,截至8月19日,该公司已申请了超240项机器人相关专利。
此外,小米招聘官网显示,小米仍在持续招聘包括人形机器人在内的机器人研发岗位,涉及具身智能算法研究员、机器人热管理工程师、结构设计工程师、整机测试工程师、仿真驱动算法工程师、具身灵巧抓取与操作算法研究员、关节研发测试工程师、机器人产品经理等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