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公开了小米汽车召回的相关消息,大规模召回车辆的举动引发了网络关注,登上热搜。此次,小米汽车宣布召回的是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生产的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共计11.69万辆,约占小米汽车目前交付量的三分之一。
实际上,近年来车企大规模召回车辆的现象屡有发生,今年一月,特斯拉也曾宣布召回近120万辆车,宝马、奔驰也曾在去年多次召回车辆。既然是车企普遍情况,为何小米宣布召回有这么大的热度?这一方面是因为小米作为科技巨头跨界造车,自带的流量效应;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小米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多有争议。
具体来看,本次公告中对于召回原因这样表述:“车辆在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开启的某些情况下,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若驾驶员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增加碰撞风险,存在安全隐患”。召回方式是“通过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免费升级辅助驾驶系统软件”。

小米汽车召回的公告
有的观点认为,小米汽车此次召回是通过OTA软件升级修复缺陷,无需车主到店,其实和普通的OTA升级没有区别。小米汽车公开召回是一种“老实”的表现。
笔者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小米汽车正视辅助驾驶问题,通过召回手段公开修复缺陷是负责的表现,但遵守法规也只是车企的底线。在智驾安全这个最重要的问题上,车企不能靠“比烂”在市场立足。从过往多起事故看,小米汽车的辅助驾驶在极端场景确实存在缺陷。既然如此,就应在源头加强对辅助驾驶安全边界的把控。
当然,不可否认,极端场景问题是目前行业难点,也是世界性难题,但所有车企都面临同样的挑战。随着工信部新国标的征求意见稿发布,行业即将面临更加严格的测试要求。
新国标的一大特点就是建立场地试验、道路试验、文件检验相结合的多层级验证方案,特别是构建了道路交叉口、施工区、环岛、隧道等交通环境的试验场景,还增加了对踏板式两轮摩托车、临时障碍物、侧翻车辆等“中国特色”目标的探测与响应能力试验。这些要求都将推动整个行业对极端场景的重视与研究。
在新国标即将实施的大背景下,小米汽车的召回事件为整个智能汽车行业敲响了一记警钟。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安全责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车企必须摒弃“先上车后补票”的取巧思路,在产品设计、测试验证、营销宣传等全链条建立更加严格的安全标准与管理体系。只有将安全置于销量和速度之前,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