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晚,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灯火通明,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携第六次年度演讲《改变》如约而至,分享小米玄戒芯片和小米汽车背后的故事。
“五年磨一剑”的雷军,在演讲中坦言心路历程。他表示,小米在汽车和芯片领域的两次重大突破,均源于五年前那次“触及灵魂深处的大反思”。
2020年,小米十周年时,公司虽已跻身世界500强,年收入超两千亿,但雷军内心充满焦虑:“当时,我们所处的行业里,苹果、三星、华为如同几座无法逾越的大山,几乎看不到超越的可能性”。
更让他疲惫的是网上充斥的质疑声。“比如小米就是一家组装厂、小米没啥技术、小米只会营销,肯定走不远等等”。雷军承认,自己当时“陷入了严重的内耗”,但最终选择直面问题,找到了破局之路——持续投入底层核心技术,坚定从互联网公司走向硬核科技公司。
押注未来
此前,雷军通过社交媒体连续释放预热信息。“造车和重启造芯,几乎是同时做的决策,把小米前十年攒下的家底全押上了。”雷军表示。
在雷军看来,造车与造芯,这两项决策带来的压力堪比“同时供家里两个孩子上大学”——两者都是需要长期投入的“吞金兽”,却又共同决定着小米的未来。
回顾小米的发展轨迹,从手机单品起家到“手机×AIoT”生态布局,雷军早已证明其擅长打生态战的能力。
但造车与造芯的难度远超以往任何业务:前者涉及上万个零部件的供应链管理与智能工厂建设,后者需要持续的技术攻坚与巨额研发投入,两者均需跨越“资本-技术-人才”的三重门槛。
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小米累计研发投入超1000亿元,研发人员占比达48.6%,其中绝大部分流向了芯片与汽车领域。
面对外界对其“孤注一掷”的质疑,雷军在预热视频中特意澄清:“大家不要误解,这些事情不是我一个人干的,我们每个业务都有非常优秀非常专业的团队。”
这种组织架构的支撑,成为小米扛住双重压力的关键。
“这5年,小米一路摸爬滚打、跌宕起伏,还是毅然启动了造车、芯片和高端化……没什么好犹豫的,五十来岁,正是闯的年纪。”雷军说。
认知进化
“小米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本质,就是认知发生了变化。”在雷军眼中,今年演讲主题“改变”的核心,是企业与个人认知的双重进化。
认知的改变直接催生了战略的升级。手机、汽车、芯片,被视作“相互关联、协同促进”的业务:芯片作为数字时代的心脏,为手机与汽车提供底层算力支撑;汽车则成为“轮子上的智能手机”,反哺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技术;而手机作为生态入口,串联起整个智能生活场景。
这种协同逻辑正是对苹果生态模式的借鉴与创新,试图通过硬件、软件与服务的深度融合构建竞争护城河。
认知升级更体现在对“对标”的重新理解。面对消费者对于“对标苹果、保时捷、特斯拉”的质疑,雷军给出了坦然回应:“敢于对标它们是一种勇气,只有通过学习第一才能最终赶超第一。”
从金山软件到小米科技,挑战强者早已成为他的行事底色。在手机领域对标苹果,在汽车领域对标特斯拉与保时捷,这种看似激进的策略,实则是小米高端化转型的必然选择。
高端突破
“说成功还太早,不过小米在高端化方面的进展还是蛮快的,大家对我们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谈及高端化战略,雷军以小米SU7 Ultra为例给出了具象化答案。
这款售价五六十万元的车型,其市场热度超出了包括雷军在内的许多人的预期。“要是搁两三年前,你信吗?反正我是不信。”雷军表示。
SU7 Ultra的市场表现并非个例,而是小米高端化战略的阶段性成果。自2020年提出高端化转型以来,小米通过技术自研与生态协同,逐步摆脱“性价比”标签的束缚。
在手机领域,小米17系列展现出清晰的高端化路径:标准版“加量不加价”维持用户基本盘,Pro与ProMax版本则“定位继续上探”冲击高端市场,全系搭载的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处理器,以第三代3nm工艺与4.6GHz主频刷新了移动平台性能纪录。
高端化并非简单的价格提升,而是建立在技术突破基础上的价值重构。小米手机智能工厂与汽车智能工厂的投产,不断扭转外界对其“组装厂”的刻板印象;与徕卡的合作及Ultra产品序列的推出,推动品牌从“参数领先”向“体验优先”转型;澎湃OS3系统的迭代升级,则持续优化用户的软件体验。
生存密码
“今年是小米15周年,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找人和攒钱。”雷军说。
在他看来,“厉害的人足够多,才能干成事;攒的钱足够多,才能集中精力办大事”,这正是小米应对转型压力的生存密码。
人才短板始终是小米快速成长中的挑战。“这些年小米一直在创业,成长也实在太快,非常非常缺人。”雷军坦言自己坚守一线的核心原因,而解决之道则是“内部提拔+外部招募”双管齐下。
这种对人才的渴求,源于造车、造芯等业务对高端人才的刚性需求——无论是半导体领域的研发专家,还是汽车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都是支撑小米远征的核心力量。
“攒钱”则是应对长期投入的现实选择。造车与造芯的“烧钱”属性众所周知,小米积累的资源虽雄厚,但面对持续的研发投入仍需精打细算。雷军将其比喻为“集中精力办大事”。
在找人与攒钱之外,雷军还分享了另一项管理经验:“要把复盘做好,这本身就是很重要的经验。”他坦言小米“输的事情也是一堆的”,但乐观主义精神与复盘习惯让企业能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作为年度演讲的“下半场”,小米17系列、小米平板8系列及高端家电新品的发布,将战略落地为具体的产品矩阵。
其中,小米17系列无疑是焦点所在——跳过“小米16”直接命名为“小米17”的决策,与其“全面对标iPhone17系列”的宣言形成呼应,彰显了冲击高端市场的决心。
产品布局背后是清晰的生态蓝图。小米17系列搭载的澎湃OS3系统,将与平板、家电等产品实现无缝协同;而备受雷军青睐的高端音箱等家电新品,则进一步完善了“科技家电”的产品序列。这种布局延续了小米的生态优势,同时通过高端化产品提升了生态的整体价值。
从2020年的《一往无前》到2025年的《改变》,雷军的六次年度演讲串联起小米的成长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