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中国手机厂商,为什么要来纽北?”
9月25日晚,雷军第6次年度演讲如约而至,他分享了上述造车小插曲,也无疑解答了认知带来的动力和疑问。
印证雷军前几日所言,认知是这场演讲最大的关键词。无论他个人、小米公司内部,还是小米与外界的互动,认知跃迁、认知差异,是小米成功所在,也是舆论环境拉扯的矛盾所在。
年度演讲,本质还是一场企业沟通实验,在社交媒体时代,与大众交流企业的认知,也等待被观众重新解构。
在预热视频中雷军就坦陈,过去几年自己最大的改变就是认知,“小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质就是认知发生了变化”。
就像纽北的疑问,关于小米造芯和小米造车(冲击纽北),雷军讲述了很多反差感极强的“挣扎”往事,有些可能至今仍然存在于外界的各种质疑声中。
比如,雷军回忆五年前摆脱内耗,决定从“互联网公司”走向“硬核科技公司”,是为了直面所有的问题,找到破局的道路,是为了回应“小米没啥技术、小米只会营销”之类“让你很生气”的“固有的偏见”。
树大招风适用于所有大公司大平台,尤其常驻流量C位的小米,势必也要承受流量的一体两面。
小米认知的1.0时代,是性价比为王的互联网模式黄金期。凭借社交营销和销售砍掉中间环节,以接近成本价销售硬件,通过软件和服务盈利,这让小米迅速崛起。
但消费升级之路上,性价比不但背上低价乃至低质的标签,还容易被竞争对手全线超车。在几乎所有消费市场,价格战都是最简单且门槛极低的策略。
在消除争议的道路上,认知是由内及外的系统升级,手机、汽车都要用Ultra冲击高端市场,自研芯片和冲击纽北是作为科技公司的能力底气——你要告诉对手和用户,我不仅能挣钱,我还愿意巨额投入决战未来。
当然,认知升级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概念性叙事,在三年、五年以至更长周期,认知决定的企业发展上限,需要技术和投资跟上,需要产品力保障认知落地,一步步拉升企业发展的下限。
纵观科技和商业史,成功的公司无不伴随着痛苦的认知蜕变。小米之外,腾讯、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大厂,近几年都在追寻第二增长曲线。而小米、阿里正在经历的,也是苹果、微软曾经经历的,走向伟大企业必经的“认知青春期”,意味着告别十几年前的成功模式,拥抱不确定但充满可能性的未来。
企业的上限,从决策者的认知开始,最初只是脑海中的定义,然后是每一个员工的一以贯之。然后是与竞争对手见招拆招、于市场动向审时度势、与用户交互交易,这个过程不断变化、时有反复,一定充满风险和反噬。
但认知升级带来的开放性与进化力。也正是企业提升上限的动力所在,当一家企业能够不断打破自我认知的天花板,也就找到了践行长期主义并取得成功的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