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晨北京报道
“没有突然,也没有一夜之间,每一件事情都是花了3年、5年,都是投了100亿、300亿才出来的。”在雷军年度演讲结束后的媒体交流会上,小米创始人雷军面对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如此回应外界对小米“一夜蜕变”的误解。
五年前,小米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关键节点——市场批评声不断,内部也充满焦虑。雷军回忆道,当时小米不得不重新思考何去何从,最终明确了两个核心变化。首要变化便是坚定转型方向:从机会驱动的互联网公司,转向使命驱动的智能制造与硬核科技领域。
为支撑这一转型,小米早早制定了“五年投1000亿”的研发计划,即便2019年全年研发费用仅75亿,仍咬牙推进,最终实际投入约1020-1050亿元;而新五年的研发规划,更是将投入翻倍至2000亿。
据雷军透露,仅今年一年,小米的研发投资就已达300多亿元,“很多东西,如果没有足够的研发投入,你是不可能做到的。”
这份坚持,在小米17系列上得到了直观体现。从过去的“全面跟随”,到如今“绝大部分技术都领先时代”,小米17不仅引发市场热议,更让雷军有了“全面对标iPhone”的底气。
雷军直言,五年前小米提出对标苹果,就是要有敢于挑战世界第一的勇气,只有对标才能一步步接近、并跑甚至领跑。在电池技术、屏幕技术、散热系统、传感器等多个领域,小米17已实现对苹果的超越。
对于外界关心的小米17系列手机销售预期,他虽表示“原则上不让团队发战报”,却难掩信心:“我估计表现肯定不错,因为我觉得这个产品力实在是太强了。”
除了手机业务,小米在汽车、芯片等“高难度”领域的布局,同样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雷军表示,无论是耗时4年多、前后累计投入11年的芯片研发,还是“过程中基本不声张,直到产品落地才公开”的汽车项目,小米始终秉持“做完了才说”的务实风格。而面对用户旺盛的需求,小米仍在持续提升产能。
交流过程中,雷军还提到转型背后的“认知改变”。他坦言,从筹备汽车、芯片项目至今,团队遭遇过不少挑战,而这些挑战恰恰推动了认知的“翻天覆地”——比如在供应链领域,小米17系列采用国产新型红色发光主材,实现全球顶尖发光效率,这种“深度自研+国产合作”的模式,标志着小米供应链自主化进入新阶段。“未来在影像传感器、电池核心材料等关键领域,我们会继续复制这种模式。”
以下为雷军分享全文,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经编辑:
过去五年,小米经历了艰难的转型。五年前,市场上诸多用户对小米提出批评,我们也深感焦虑。在内外部压力下,我们开始重新思考发展方向,其中主要有两大变化。
其一,我们充分意识到要从互联网公司坚定迈向智能制造新战场,转型为硬核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是机会驱动,而硬核科技公司是使命驱动。我们坚持技术立业,一上来就制定了五年投入1000亿的计划,这对当时的小米而言是巨大投入。2019年,我们全年研发费用75亿,对很多公司来说已非小数目,但我们仍坚定完成了这笔投资,实际投入约1020 - 1050亿。新五年规划中,我们计划投入2000亿用于研发。今年一年的研发投资就达300多亿人民币,大家看到的许多成果,都是海量研发投入的结果。
其二,从小米17上大家看到了无数领先技术,过去我们多是跟随,如今大部分技术都领先于时代。这体现了我们从互联网公司向硬核科技公司、向智能制造之路的坚定转变。
今天想和大家讲讲小米的变化以及为何有如今的结果。很多人觉得小米好像一夜之间就变了,实际上并非如此,每一项成果都花费了三五年,投入了上百亿甚至三百亿。这里存在一个巨大误解,很多事情我们都是做完之后才公布,比如芯片项目,实际干了11年,其中专注干了4年多;汽车项目在过程中也基本未透露,直到产品成型才对外公布,所以给大家一种很突然的感觉。
提问:小米16改名为小米17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全面对标iPhone”?
雷军:小米做手机十五年,很多人对小米有刻板且固执的印象。此次改名是希望让大家重新认识小米手机。小米手机这一代产品力跨代升级、非常炸裂,与iPhone 17全系列相比,在很多地方都超越了。五年前小米提出对标苹果,要有勇气敢于对标世界第一,才能一步一步接近并跑到领跑。过去从完全跟随到如今小米17,在很多方面超越了苹果,如在电池技术、屏幕技术、散热、传感器、潜望镜等方面有很多创新,这是敢改名和正面对标的底气和勇气,通过改名希望重新表达敢于挑战世界第一的决心。
提问:小米这五年从汽车到芯片在高端领域发力的考量是什么?你这五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雷军:我们十五年前进入制造业,是想用互联网技术和方法推动科技普及。五年前发现智能手机已普及,进入用户希望进一步升级的阶段,经过反思后坚定提出高端化战略,全面对标苹果进入高端领域,以更好满足用户需求。这五年,我们在手机高端发展下了很大功夫,做汽车时也坚定做高端车。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小米汽车含税均价28.9万元,与B级车价钱差不多。只要下功夫投入技术研发,在高端化领域不断前行、学习提高,就有机会把高端化完全做成。在手机汽车取得经验后,开始推全品类高端化。
这五年我个人最大的变化是,越来越坚信只要努力,就有机会在高端化等领域取得成功。
提问:在高端汽车市场全面崛起中,小米扮演的角色和影响是什么?
雷军:小米在底盘技术、驾控、性能等方面向传统豪车学习比拼,是第一家把纽北当主场,认真做好车的驾控和底盘,这是做车的基本功。只有在极限情况下才能把车做好,小米相信在自身引领下,会越来越多车重视驾控、底盘和汽车的机械素质。此外,小米的车漆做了几十种,计划三年内再做100种,重视设计。小米还推动人车家全生态,包括生态互联开放合作,为国产汽车高端化做了贡献。
提问:如何看待小米在年轻人心中定位从高性价比极客转变为时尚科技潮人?小米为此做了哪些努力?
雷军:十五年前小米定位为极客品牌,为网络发烧友准备,成长速度快,很快变成大众品牌,但五六年前因成长快遇到很多问题,如很多人不了解、有偏见,自身也有做不好的地方,且品牌偏男性。五六年前,经反思后,小米开始推动高端化,要获得更多高端用户和女性用户认可。经过五年探索,已形成高端化方法论,包括科技引领、认知引领、审美引领等,每个季度组织研讨,总结高端化过程中的成绩和困难。如今在定制服务等方面努力,满足社会对个性化和审美的需求,让大众客户享受超好体验。
提问:如何看待网络上出现抹黑小米的不实信息以及针对小米车主不友好的声音?
雷军:小米汽车发布后成为全网被黑最惨的品牌之一。六部委联合行动打击黑水军黑公关,小米举双手支持,汽车产业需要风清气正的环境才能持续发展,小米汽车是受害者,希望全社会呼吁打击黑公关和黑水军,他们让产业发展面临很多困难。
提问:小米17系列全系采用国产新型红色发光主材,是否标志着小米在供应链自主化进入新阶段?未来在关键领域是否会复制深度自研加国产合作模式?
雷军:五年前小米提出转型智能制造和硬核科技公司,硬核科技公司需要长期投入研发。小米看的时间长度越来越长,内部已做了五年、十年规划。此次小米17系列采用国产新型红色发光主材,是国产公司第一次做到材料级别创新,还有超级像素等方面也有突破。电池技术这几年也突飞猛进,这些创新多是材料科学引起的。小米在手机业务上核心研发长期持续投入,手机部研发员工有1万名。未来小米在影像传感器、电池核心材料等其他关键领域,也会坚持这种深度自研加国产合作的模式。
提问:对小米17系列的(销售)预期如何?长期来看,小米等国产手机厂商与iPhone竞争的走向和态势怎样?
雷军:苹果是非常伟大的公司,值得潜心学习。iPhone 17系列卖得非常好,在很多技术领域小米17领先,所以有信心全面对标。预计小米17销售会超过预期,但与苹果的竞争是漫长而痛苦的过程,要全心全意向苹果学习,把每个细节做好。苹果360度无死角,小米现在先找十个点突破,接着找二十个点突破,逐步覆盖更多角度,在科技引领和体验方面对标甚至超越苹果。
提问:回顾过去五六年,小米高端化的难度挑战是如何演进的?是否符合预期?
雷军:高端化遇到的最大压力在2022年,受全球经济环境和地缘政治影响,业绩下滑。高端化是一个曲折前行的过程,第一次高端化刚开始紧张,第一年远超预期,接着掉到坑里,再一点点爬出来。包括小米汽车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多经验和教训,整个高端化路上还需要时间一点点学习。
提问:小米未来3到5年在智能手机销量增长方面有什么计划?
雷军:全球手机市场竞争激烈,苹果、三星、华为都是科技巨头。中国市场六个主要玩家平均市场份额都在15% - 16%左右,竞争难度高。小米两年前提出每年坚定增长1%的市场份额,五年做到20%,打持久战,做六边形战士,在每个维度与同行比较,弥补差距。
提问:小米汽车工厂技改对产能提升有哪些帮助?今年四季度订单消化能达到什么程度?
雷军:小米汽车工厂自动化率一直很好,同时不断技改,提高效率,调整排班。在两个月二十天的时间里,预期交付超过4万辆,但与广大车主、准车主的需求还有巨大差距,会不断努力提升。小米进入汽车行业不到一年半,干得还不错,但离需求和要求还有差距,会以高标准要求自己。
提问:小米跟车企合作到了什么进度?和理想在造车方面有哪些交流心得?
雷军:小米汽车是后来者,感激新能源汽车行业所有先行者,作为受益者有责任帮助行业进步,强调合作共赢。过去一年半有效推动了行业之间的合作。小米推动IOT标准和协议的开放,宣布小米手机秒充协议全部免费,让更多车能更好支持小米手机,有不少车厂正在与小米结盟和合作。小米是蔚来、小鹏的早期投资者,虽早期未投资理想,但与理想有很多合作,理想开创了大空间增程SUV这条路,很钦佩理想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