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0.13成都小米SU7爆燃事故”让新能源车的安全问题重回大众视野。
锂电池蕴含的巨大能量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引发热失控,导致瞬间爆燃,为安全防护与应急救援带来了严峻挑战。受访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虽然绝对的安全难以保证,但厂商仍然可以有所作为。而这其中,厂商在测试环节的差异,以及设计背后的成本考量仍然是关键。
厂商能做什么?
在小米SU7天府大道的爆燃事件相关视频中,汽车燃起明火后,几个救援的路人难以打开车门,后在SU7火势失控前选择迅速离开。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锂电池是一个很大的能量体,一旦发生热失控,容易在瞬间形成爆燃现象。瞬间的巨大能量冲击下,救援的手段也是有限的。因此车企和动力电池企业在安全冗余方面的作为就非常重要,这包括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两个方面。
被动安全意味着,在电池受损等情况下如何防止热失控。纪雪洪解释说,这包括在电池的结构设计中做好隔离,有很好的散热降温措施等,来减少热量的传导。“做好被动安全可以减少起火的概率,延缓火势蔓延的时间,给当事人更多逃生的机会,或者去预防爆燃事件的最终发生。”
在主动安全方面,要通过电池管理系统对电池安全实时监控,尤其是对电池温度的监控。“如果电池温度有变化,及时进行异常提醒,事实上已经有很多厂商已经开始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了。”纪雪洪说道。随着智能驾驶的技术发展与推进,也可以主动预防碰撞事件的发生,这也是降低碰撞引起爆燃事件的重要手段之一。
成本考量仍是重点
今年4月,工信部正式发布GB 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下称“新强标”),计划于2026年7月1日正式实施。新强标修订了“热扩散测试”,进一步明确待测电池温度要求、上下电状态、观察时间、整车测试条件,将“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升级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并新增“底部碰撞测试”和“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
纪雪洪认为,新强标出台后,行业中会进行相关的技术准备,企业也会在汽车和电池材料方面增加安全措施,包括隔膜、电解液正负极材料等,这些都有助于预防爆燃事件的发生。
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这些安全措施的增加,也意味着成本的上升。尽管在汽车的研发和生产方面有比较成熟的流程,技术和标准也在与时俱进,但各家厂商在安全冗余保障做法上,仍然存在差异。
一位受访专家表示,主要的差异还出现在成本的角度。电池的安全措施涉及不同的材料,要添加很多的添加剂,或者一些降温防燃的一些材料,这实际上会增加电池成本。不同的车企考虑到成本和车的价格定位,对于发生概率比较小的安全功能,可能采取不同的价值取舍方案。
“测试的差异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上述专家表示,近些年,产品的开发周期相对以前大大缩短,有的车企在测试环节做得相对潦草一些,比如在动力电池包括各种相关实验上做得不一定能那么充分。
对于新强标能否完全杜绝爆燃事件的发生,从业人士仍持谨慎态度。“电池爆燃事件是一个行业难题,从目前的技术条件来说,没有绝对的安全。”某厂商的技术负责人向第一财经表示,虽然新强标在技术标准上已经大大提高了安全底线,但还是不可能杜绝爆燃事件的发生。
降低爆燃事故最终还是需要依靠技术进步。纪雪洪还补充说道,下一代的固态电池失控温度阈值会有很大的提升,汽车爆燃的事故会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