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老龄化、不良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失眠人数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睡眠健康是健康中国战略的主要行动指标之一。9月21日,在北京举行的“见证优质睡眠的力量”2025年中国睡眠医学发展论坛上,多位院士、学科领军者与国际学者齐聚一堂,发布多项失眠治疗的新数据、新方法、新举措,旨在促进国民睡眠健康,共筑健康中国新格局。
失眠易醒,何以解忧?
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为48.5%,主要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夜间易醒、早醒等。“失眠和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癌症都密切相关,长期失眠也会增加痴呆的风险。65岁以上老年人应睡够5-6小时,成年人则要睡够7-8小时。”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教授表示。
失眠人群可选择的药物并不少,但也有显而易见的弊端。与会专家表示,安全有效的失眠长期治疗方案此前在国内一直处于空白状态。传统抗失眠药物(如苯二氮类、非苯二氮类)虽能缩短入睡时间,但易导致日间嗜睡、认知功能下降、药物依赖等问题,还可能增加老年人跌倒、骨折风险,长期用药存在较大风险。以雷美替胺、特斯美尔通等为代表的褪黑素受体激动剂无依赖性,但肝功能损害者禁用,在指南的推荐中仅为B级(中级证据)。部分药物因为特殊的治疗机制,还被列入了精神类药品管制。这些局限很难实现大众对“睡得好+白天精神好”的高质量睡眠的期待。
“我们一直在为患者寻找同时改善夜间睡眠和日间功能、又兼顾疗效与安全性的抗失眠药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薛蓉教授表示。
一类名为“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DORA)”的药物,获得了指南的一线推荐(高级证据)。早在1998年,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曼纽尔·米格诺特就在昏睡症的研究中发现,由下丘脑分泌的食欲素对人类睡眠/觉醒有极为关键的调控作用,这一发现让米格诺特获得了2023年“科学突破奖”。
通俗来说,大脑中的食欲素系统是掌管觉醒的关键“开关”:正常情况下,食欲素水平在白天升高维持清醒,夜间下降促进睡眠;但在失眠患者中,夜间食欲素水平异常升高,导致该睡时睡不着。基于这一理论基础,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出现了。这类创新药避免了传统药物广泛镇静大脑的方式,而是通过阻止食欲素神经肽与其受体的结合,从而有效降低食欲素水平,诱导自然睡眠。论坛上,有国内临床专家评价称:“DORA类药物开启了失眠治疗的新时代。”
失眠治疗也可实现“精准调节”
“近年来,DORA类药物不断问世,达利雷生是其中杰出代表之一。达利雷生半衰期约为8小时,让患者既可一夜安眠,又无次日残留效应。”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黄志力表示,食欲素系统过度兴奋是导致睡眠障碍的重要原因,DORA类药物可通过调节食欲素系统,抑制过度觉醒信号,实现夜间睡眠改善与日间功能提升的双重突破。
“DORA类药物获美国、欧洲、日本、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指南推荐,从传统抗失眠药切换至DORA类药物已成为临床的共识,其中,达利雷生是欧洲失眠一线治疗药物。”意大利比萨大学教授、剑桥睡眠医学专家劳拉·帕拉吉尼过去几年里参与了达利雷生在欧洲的临床应用与真实世界数据等多项研究,她表示,海外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患者使用达利雷生后,入睡更快、夜醒减少,早上头脑清醒,没有传统药物的昏沉感。
达利雷生中国Ⅲ期临床研究主要牵头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玉平教授在论坛上介绍,达利雷生中国与海外Ⅲ期临床研究保持了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一致性结果,患者减少入睡时间35分钟,减少入睡后的觉醒时间30分钟,延长总睡眠时间1小时;更重要的是,不增加次日清晨困倦感,停药后没有戒断反应或反跳性失眠。“达利雷生达到优质睡眠、利在日间功能,真正回应了患者‘睡得着、醒得好’的核心诉求。”
以达利雷生为代表的新一代抗失眠药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正在成为中国失眠药研发的新方向。公开信息显示,扬子江药业、翰森制药等均有布局。凭借早期引入,先声药业已将达利雷生推至商业化阶段。今年9月5日,达利雷生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张处方,标志着该药正式进入中国临床使用。此外,达利雷生也已在阿里健康、美团、京东健康平台上架销售,助力失眠患者开启“优质睡眠”。
开放课题3000万,投入失眠药上市后研究
为更好地了解我国睡眠障碍现状、建立睡眠大数据库、探索睡眠诊疗新模式,全国睡眠障碍筛查项目于2023年正式启动,至今已为全国266家医疗机构授牌。此次论坛上,又有北京老年医院等22家医院获授牌。
“项目旨在通过对大样本人群睡眠监测,提供数据依据和防治路径,从而减少国家医保基金支出,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以睡眠健康为支点,为助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贡献睡眠力量。”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秘书长皮巍巍表示。
先声药业神经与肿瘤药物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在论坛上发布了“全重求索计划”神经与失眠领域开放课题。实验室主任、先声药业执行董事唐任宏博士介绍,实验室计划未来三年投入3000万元,积极拓展达利雷生上市后新领域研究,为神经、精神类共病患者、不同年龄性别的失眠亚组人群带来更多真实世界用药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