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品牌“蜜雪冰城”目前在全球有超过4万家门店,哪家店需要补货,哪家店经营策略要调整,这些从细微到宏观的策略需要“一张蓝图”通盘考虑。而为蜜雪冰城打造柔性生产管理系统,实现消费端、制造端与前沿技术高效融合的,是一家来自上海长宁的工业科技公司——黑湖科技。
无独有偶,同样扎根长宁发展的工业软件研发设计企业易立德,在去年一场由区科委等部门组织的“虹桥下午茶”工业软件专场沙龙上,吸引了航天某装备制造厂的注意,获得了为该厂打造MPM数字化工艺设计平台的订单,破解了后者长期存在的“三维模型落地难、工艺数据靠纸传、跨环节协同效率低”的数字化转型痛点。

长宁城区鸟瞰
能让新型科技企业心无旁骛谋发展、沉下心来搞研发,离不开属地政府部门的精准服务与专业指导。不久前,深耕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上海市长宁区获批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长宁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的金字招牌彻底打响。
工业互联网为何能在上海中心城区形成集群效应,并帮助科技新贵吸引大客户、拿到大订单?长宁区摸索出了一张可复制推广的答卷。
从“降本增效”到“柔性敏捷”
今年7月,黑湖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周宇翔在越南和印尼调研海外市场时,走访了一家生产饼干的企业。创始人认为,百事、雀巢的传统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模式并不适合自家工厂,倒是对中国的“蜜雪冰城模式”感到好奇。在这位东南亚企业主眼中,蜜雪冰城有着柔性的供应链,能创造出让细分消费群体产生高度粘性的饮品。
这位企业主一开始并不知道,眼前这名年轻的中国企业家所创办的科技公司,早在2019年就与蜜雪冰城合作,瞄准“柔性敏捷”的目标,设计“雪王”的数字化转型蓝图。
周宇翔创立黑湖科技的核心愿景是“用数据驱动工厂和供应链高效协作”。依托云计算、物联网、大模型等前沿技术,企业自2016年成立以来,先后推出3款工业软件。最先诞生的“黑湖智造”旨在提升大型工厂内部复杂生产流程的协作效率,截至目前已大幅提升超400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效率和项目投产比。
2021至2022年,黑湖科技接触到大量小微企业用户,发现“黑湖制造”对小企业的规模体量并不适用,于是迭代出了“黑湖小工单”,专门解决中小微工厂的生产协作和实时数据统计难题。目前,该业务已助力超3万家中小微工厂迈出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成为占黑湖年收入七成以上的拳头产品,年增速达到150%—160%。随后诞生的“黑湖供应链”则瞄准用数据连接供应链上下游,促进工厂间协作效率的提升。

黑湖科技位于长宁区武夷路的总部
眼下,“黑湖智造”与“黑湖供应链”仅需4至6周,即可完成大中型制造企业的数字化再造;“黑湖小工单”则能将中小微型企业的数字化改造时间直接缩短至5天,转型成本则控制在1万元以内,还能柔性响应当下“小批量、多批次”的订单趋势,大幅提升小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盈利能力。
从黑湖科技的产品迭代过程,能一窥“工业互联网”企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面对国际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中国工厂正从以往的“规模化、低成本竞争”转向“柔性化、定制化生产”。“柔性敏捷”替代单一的“降本增效”正成为当下产业升级的新逻辑。
政策精准“踩点”,共性技术共享
当中小工厂不再一心专注“变大变强”,而是选择一条更适合当下自身规模条件的发展路径时,能够让制造业企业“专心做自己”并顺利完成数字化再造的服务商,无疑是产业链中的“关键赋能者”。
然而,如今为全球超过3.4万家工厂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的黑湖科技,其自身发展也经历过波折。
帮助黑湖冲破经济周期的是企业的“自我造血”战略,背后提供坚实支撑的则有来自上海市和长宁区多部门的支持与服务——研发困难时,长宁区新华路街道及时协助企业申请到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支持。资金链紧张时,市发改委及时为企业发出“城市服务业引导资金”,多家沪上金融机构为黑湖提供了一系列的科技金融整体解决方案。
去年11月,黑湖科技提前实现盈利,企业走上大跨步发展的新征程。但黑湖的故事并非“幸存者偏差”。长宁区在服务工业互联网企业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套切实有效的支持办法。
例如,区科委会同税务部门专门梳理国家“十四五”软件规划、上海市工业软件“首版次”认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专项政策,组建了“政策专员+行业专家”的团队上门辅导企业,用精准的“靶向式”政策服务让企业集中精力突破工业软件“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上海硅巷”会客厅
长宁区数据局则牵头成立了“长宁工业软件创新实验室”,吸纳易立德、中望龙腾等20余家研发设计类企业加入;联合东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组建“工业软件联合研发中心”,重点攻关“航空航天研发数据安全管理”“跨企业协同研发平台”等行业共性难题。
眼下,上述实验室研发的“工业软件适配测试工具”已帮助易立德等企业降低30%的跨平台适配成本。针对航空航天领域的涉密数据管理模块,通过实验室研发的“三员分离”“密级管控”等设计,能够完全符合国防军工安全规范,不仅为企业获得更高能级订单打下基础,更走出了一条属于长宁的“共性技术共享、研发成本共担”模式,有效破解了单个企业研发实力有限的困境。
“长宁区提供的服务总能踩准工业软件研发的‘节奏点’。”在易立德创始人吕凤民看来,长宁区能够在工业科技企业“需要算力时给平台、需要市场时搭桥梁、需要人才时给政策”,这是企业愿意将总部尤其是“研发大脑”落地在此的关键因素,从而助推了产业人才在都市中心不断集聚,形成优质的产业集群。

嬴彻科技重卡自动驾驶技术在全球首屈一指。
“链主”引领,AI赋能
目前,“上海长宁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大多位于长宁区东部,在“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尤为集中。包括西井科技、黑湖科技、禾赛科技以及嬴彻科技等行业领先企业在内,集群210余家企业去年总营收达194.47亿元,其中“链主”企业有50余家。
这其中,成立于2018年的嬴彻科技已经成为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公司自主研发的全栈L2至L4 级自动驾驶技术,已经为东风、重汽、柳汽、福田、陕汽等开发了多款量产级别的智能驾驶重卡车型。数千台搭载嬴彻智能驾驶系统的重卡已经在全国超85%的高速公路完成超过3亿公里的商业运营里程,让嬴彻科技在“重卡自动驾驶技术”这一细分赛道的全球市占率超过九成,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隐形冠军”。
扎根长宁发展十余载的西井科技,近期成功中标上海机场的移动式FOD(外来物)跑道巡检设备项目,将在浦东国际机场打造全球首个“AI+自动驾驶+FOD探测”应用范例。此次中标的新能源自动驾驶牵引车“Q-Tractor”具备L4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能360度精准感知复杂环境,还搭载了可运行200公里的续航搭配快充系统,已率先在香港国际机场启用。

西井科技将在浦东机场打造全球首个“AI+自动驾驶+FOD探测”应用范例。
围绕上述“链主”能级的企业,长宁区依托“上海硅巷”科创街区的产业载体,积极引进、培育和扶持优质中小企业入驻,从而形成完整的工业互联网全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带动“上海硅巷”向“数字硅巷”升级。
“每个时代引领全球的最佳工业实践,都诞生在当时最强的工业国家。”在周宇翔看来,今天在中国,当互联网的普及让消费者、创造者的话语权空前增强,制造业的供应链生态、供需矛盾也正发生巨大变革。
这也是为何黑湖科技在2023年就全力投入大模型与工业AI Agent(智能体)的研发,借助黑湖为各大工厂积累的工业数据,将订单读取、拆单排期、订单履约等核心环节的决策交给AI协同完成。“以往工厂老师傅要花5小时完成的读图、排产工作,在智能体辅助下只需几分钟就能完成,同时保留了5%-10%的人工校验环节,既提高效率也保留了人的经验判断。”
当拥抱AI成为大势所趋,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也在彼此寻求合作,探索更大的市场蓝图。
因此,长宁区聚焦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的上下游产业链,“撮合”了西井科技与禾赛科技、黑湖科技与芯讯通、携程集团与亚马逊等组建多个创新联合体。包括上述企业在内,集群内的江森自控、电气集团、诺美新创、扩博智能等其他链主企业还在智能驾驶、能源管理、智慧医疗、集成电路、智慧检测等十一大产业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
一切都指向同一个目标:打造一个“数字驱动创新、国际开放创新”特征鲜明的工业互联网创新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