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23 09:25:31 股吧网页版
从“狂飙”到“深潜”,创新药资本热潮冷思考|创新药观察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杨燕

  “3个月涨3倍”的神话正在港股医药板块上演。

  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和铂医药、加科思、三生制药等10余家创新药企年内最高涨幅超过200%,其中三生制药因5月与辉瑞达成12.5亿美元首付款交易,刷新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纪录,股价单日暴涨超30%。

  与此同时,恒瑞医药、映恩生物等10余家公司完成港交所挂牌,超30家医疗健康企业递表,其中2/3聚焦创新药研发。

  2024年医疗行业还在“寒冬”中煎熬,2025年便春意盎然,资本突然“回头”,原因何在?

  毕马威中国医疗健康和生命科学行业审计主管合伙人黎志贤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创新药企集体爆发的核心是中国企业首次在全球舞台上实现了从‘Me—too’到‘Best—in—class’甚至‘First—in—class’的跨越,ADC、双抗、细胞基因疗法(CGT)等技术已具备全球竞争力。”

  License—out进阶:从“卖出去”到“卖个好价”

  毕马威首届“健康科技50”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健康科技产业A轮及天使轮融资占比高达71.1%,资本对早期技术仍显谨慎。

  但优质资产的稀缺性,让跨国药企(MNC)愿意“一掷千金”——三生制药的12.5亿美元首付款即为例证。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BD(业务发展)交易呈爆发式增长,License—out(对外授权)成为主流路径。

  据《华夏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国内创新药企2024年License—out授权交易首付款总额合计超过30亿美元,超过了当年创新药融资总额。2025年第一季度,创新药企License-out交易总额达369亿美元,同比增长222%,买家中不乏辉瑞、罗氏、艾伯维等跨国巨头,多笔交易超10亿美元,金额“比肩IPO”。

  资本并未离场,只是更挑剔。

  在黎志贤看来,健康科技企业制定出海策略需要从两个维度进行升级:一方面是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加大投入开拓市场等,通过海外研发机构,企业可以获取当地创新资源,还可以把跨国界知识转移过程内部化,节约交易成本;另外一方面是健康科技企业的出海主要以License—out(对外许可)、合作出海、自主出海以及NewCo (New Corperation) 模式为主。

  DealForma的数据显示,2023年和2024年,跨国企业引进的创新药中,分别有29%和31%的产品来自中国。

  “License—out的核心逻辑是‘用MNC的钱做全球临床’。”黎志贤分析,该模式可将海外商业化风险转移给合作伙伴,同时快速回笼资金。License—out之所以受追捧,在于其“灵活高效、风险小、资金回笼快”,而NewCo(海外合资公司)模式则成为资金紧张企业的“第二选择”。

  另一种新兴模式同样正在兴起:NewCo。即国内企业将管线海外权益注入与海外VC、MNC合资的新公司,换取股权和里程碑付款。黎志贤认为,NewCo可缓解创新药企资金压力,但需警惕股权稀释及后续运营主导权问题。

  “当然,能否成功出海,最终取决于产品是否真的领先,具有全球领先性,否则难以打动‘挑剔’的买家。”黎志贤强调。

  创新药“出海”并非一路坦途。黎志贤提醒,企业必须加大对关税及地缘政治的跟踪力度。“产品领先性只能解决‘买方’问题,关税和监管变化考验的是企业全球供应链的韧性。”他建议,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或与跨国药企共建合资公司,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冲政策风险。

  A股研发投入仅5%,谁是下一个“K药”?

  尽管港股热浪翻滚,但A股医药企业的研发“底色”仍显单薄。

  “健康科技50”报告统计显示,2020—2023年A股健康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虽逐年上升,但2023年仅为5.1%,医保科技赛道最高也不足10%。

wps_doc_0.png

  “资本对早期技术支持度不足,可能抑制长期创新。”黎志贤指出。

  变化正在发生。证监会近期重启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上市,叠加港交所18A章持续吸引优质资产,形成“A+H”双通道输血体系。上半年港股创新药板块领涨,正是这一路径变迁的缩影。

  2022年以来,在证监会提出合理把握IPO、再融资节奏,国务院发布资本市场新“国九条”等背景下,整体节奏出现阶段性收紧。

wps_doc_1.png

  黎志贤对本报记者表示,近期相关部门推出的一揽子更具包容性、适应性的制度改革,着力打通支持优质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堵点难点,同时进一步加强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

  整体来看,资本对健康科技产业还是具有较强的倾向性的。

  对于未来3—5年医疗行业的颠覆性机会,黎志贤预测,AI制药、精准医疗、手术机器人三大赛道将持续高增长。

  “健康科技50”报告显示,从2024年热门标签来看,以“人工智能”为标签的健康科技企业热度领先,以96笔融资事件排行第一,证明该行业着重关注信息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以“智慧医疗”为标签的健康科技企业则排行第二,共披露了93笔融资事件。

  如果说ADC和CGT是当下的现金奶牛,那么AI医疗可能是下一个颠覆者。

wps_doc_2.png

  世界经济论坛预测,2024年至2032年间,AI医疗市场将以每年43%的速度增长,到2032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910亿美元,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然而,AI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伦理与公平性挑战,需在技术发展的同时注重数据隐私保护和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

  从2015年药审改革到2025年License-out爆发,中国创新药仅用10年走完欧美30年的路。资本热潮能否穿越周期,答案或许藏在研发投入占比能否突破10%、AI医疗能否真正落地,以及企业能否在关税风暴中稳住供应链。

  下一个十年,淘汰赛才刚刚开始。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