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兴利
在当前零售消费市场逐步回暖、体育用品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李宁有限公司于8月21日交出了一份扎实的中期成绩单: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148.2亿元,同比增长3.3%;毛利74.1亿元,同比增长2.5%,整体毛利率稳定在50.0%;净利润达17.4亿元,净利率为11.7%。
这份成绩的背后,是李宁对于“稳健务实”经营思路的坚定践行。从业务布局来看,公司在专业运动领域的持续深耕、科技研发的不断加码,以及与顶级专业运动资源的重磅合作,不仅共同构筑了李宁在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也为企业的长期价值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对当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市场环境,李宁集团执行主席兼联席行政总裁李宁先生表示:“当前市场挑战与机遇交织,我们将保持审慎的态度,继续夯实业务基本盘,同时紧密关注市场动态,积极捕捉并把握可能出现的结构性机遇,通过一系列战略举措推动集团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致力于成为消费者首选的专业运动品牌。”
稳健务实贯穿发展,战略深化彰显韧性
在竞争激烈的运动品牌市场中,李宁始终坚守“稳健务实”的发展基调,以“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战略为底层逻辑,不断夯实业务基础。从上半年财报数据来看,无论是核心品类的持续领跑、新兴品类的潜力释放,还是健康可控的库存管理,都充分印证了这一战略的有效性与前瞻性,彰显出公司在长期发展中的强劲韧性。
上半年,李宁品牌持续深耕跑步、篮球、综训、羽毛球、乒乓球和运动休闲六大核心品类,同时积极把握市场趋势拓展新运动品类。
核心品类的持续突破,是李宁“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战略见效的直接体现,更是其稳健增长的核心动力。今年上半年,跑步、篮球、综训三大运动品类零售流水占比达到67%,成为业绩“压舱石”,其中,以跑步品类为例,上半年,实现零售流水增长15%,李宁全渠道专业跑鞋销量突破1400万双,以综训品类为例,科技赋能产品升级,实现零售流水同比增长15%。
新兴品类的加速布局,凸显了李宁“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战略的前瞻性,更彰显出其长期发展视野。实际上,作为少数能够在综合多运动品类(跑步、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均获得市场认可的运动品牌,李宁不仅实现了在多元化运动品类构建竞争壁垒,更展现出出色的品类扩展能力,得以迅速切入户外、网球、匹克球等新兴细分市场。
李宁集团联席CEO钱炜透露,网球与匹克球是李宁近一两年才开始布局的新品类。目前,网球品类已在产品和渠道建设方面取得突破;而在匹克球领域,李宁应该是中国市场最早介入的综合性运动品牌,现已初步完成产品、渠道及运动资源整体匹配的业务搭建。
他强调,尽管这些品类仍处于发展初期,但李宁凭借其在科技研发方面的积累,尤其是在持拍运动品类上的技术支撑,有望推动这些品类实现有效拓展,从而获取更好的成长动力。
聚焦核心资源投入,战略定力铸就长期回报
2025年上半年,李宁公司交出的不仅仅是一份财报,更是一份展现中国体育品牌专业化发展的路线图。通过战略性投入顶级专业运动资源、持续强化科技研发、深耕专业运动市场,李宁正在夯实品牌发展基石,为长期发展蓄力。
最为亮眼的一笔是,凭借在专业运动领域长期的品牌势能与技术积淀,李宁品牌成为2025—2028年中国奥委会及中国体育代表团官方合作伙伴,将通过高品质的产品和高效率的服务,全方位支持中国体育代表团征战国际赛场。上半年,围绕这一顶级运动资源,李宁品牌推出“中国荣耀,李宁同行”主题营销活动,并已在全国超过5200家门店高效落地,向消费者呈现中国奥委会合作伙伴身份,强化品牌作为中国体育坚定支持者的专业形象。
针对李宁再度与中国奥委会(下称“COC”)合作未来可以释放的效能以及是否有下一步进展的问题,钱炜称,李宁是一个综合运动品牌,我们希望将与COC的合作,作为李宁品牌整体运动资源的核心主轴,围绕这一核心主轴,布局更全面的运动资源体系,通过运动资源的持续投入、推广,带动更多消费者对李宁品牌专业性的认知以及品牌认可度的提升。
同时,钱炜特别强调了这一合作的长远属性,指出李宁对COC合作的定位,不是短期的、即时性的,不是今天投入、马上就有回报,而是将其作为一家综合性专业运动品牌对中长期发展投入的重要战略举措。
针对市场关心的下一步合作进展,钱炜透露,李宁正式与中国奥委会签约以后,已经把这个奥运周期内,2028年奥运会、2026年的冬奥会以及亚运会等重大赛事节点进行梳理和规划,根据不同赛事的级别和节点,匹配产品、渠道、推广在内的整体业务的规划,为品牌带来更多提升的同时,也希望各种节点带来持续的热度,加强消费者对李宁品牌的关注。
事实上,除了与中国奥委会合作外,李宁也在不断加码顶级运动资源布局,构建专业运动品牌心智。
比如,在与国家运动队伍合作方面,李宁自1991年起携手中国射击队、1992年起合作中国跳水队、2000年起搭档中国乒乓球队,累积了丰富的顶级赛事与运动队伍服务经验,深化了对不同运动项目需求的理解。
以篮球品类2023年签约的球员杨瀚森在今年入选NBA为例,华源证券研报指出,“伴随杨瀚森入选NBA并在NBA夏季联赛表现亮眼,短期看,有望推动品牌中与其相关联的产品销售,长期看,有望推动篮球运动在国内热度的边际改善,进而推进公司篮球产品整体销售景气度的上行,品牌有望借助自身产品设计能力及杨瀚森的影响力推进相关品类/产品的销售。”
研发投入构筑长期壁垒,专业科技从实验室到赛场与市场
当前体育用品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同质化竞争。“科技创新”已成为突破市场内卷、构建长期竞争力的核心关键词,具有技术壁垒的产品不仅能够避免陷入价格战,还能建立品牌的差异化优势,提升品牌力。
多年来,凭借对科技研发的长期坚守与高效转化能力,李宁在行业中树立了科技驱动发展的标杆,2025年上半年,李宁研发投入同比增长8.7%,近10年来,李宁累计研发投入已超过38亿元。这份“十年磨一剑”的坚持,为其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储备,也成为夯实专业运动品牌定位、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撑。
更值得关注的是,李宁并非止步于“研发投入”,而是同步构建了从科技成果到产品应用的高效转化体系,让实验室里的技术能快速走进消费者的运动场景。正如钱炜所言:“作为一个专业的运动品牌,针对科技、针对研发的聚焦是李宁品牌一直以来坚持做的事情。”这种“坚持”不仅体现在技术突破上,更体现在“让技术落地”的行动力上。
以2024年推出的超科技为例,已应用于多款2025新品,并收获市场认可——“越影5 PRO”作为首款搭载超科技的慢跑鞋款,进一步完善了李宁专业跑鞋矩阵的技术布局;结合超科技推出的实战篮球鞋“ULTRALIGHT 2025”,抓住篮球轻量化市场机会,成为篮球品类全新生意爆品。
与此同时,李宁还通过跨界合作拓宽科技边界。2025年上半年,其与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达成合作,推动航天科技与运动装备的创新融合,将先进的航天科技应用于李宁专业运动装备,促进航天科技在专业运动领域的应用转化,上半年,应用于专业运动装备的“航天速干”和“航天防晒”两项科技转化成果亮相,并收获市场的良好反馈。
从市场经营来看,科技驱动的产品力已直接转化为业务增长引擎。财报数据显示,专业产品收入占比超60%,驱动业务增长。这一数据背后,是科技赋能的产品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满足,以专业跑鞋为例,上半年全渠道专业跑鞋销量突破1400万双,其中核心三大跑鞋IP半年销售突破526万双,持续增长;在2025北京半程马拉松中,李宁跑鞋以61.35%的占比成为90分钟内完赛跑者中穿着率TOP1的品牌。
更值得关注的是,李宁并未将专业科技局限于专业品类,而是正逐步推动其向更多产品线延伸,让更多消费者有机会使用到专业级产品:正如钱炜所说,后续将进一步深化超科技在跑鞋系列的应用,同时把与COC合作的相关科技,延伸至运动休闲品类,并在今年下半年至明年逐步推出。
在业内看来,这种从专业运动装备到大众体育用品、从竞技赛场到日常生活的科技拓展,不仅让科技创新惠及更广泛的消费群体,更通过扩大专业技术的应用场景,为品牌积累了更深厚的用户基础与市场空间,成为驱动品牌长期发展的重要价值支撑。
在运动品牌竞争加剧的当下,李宁用实践证明:持续的科技投入不是成本支出,而是对未来竞争力的战略投资。它以研发投入夯实技术根基,以高效转化激活产品价值,最终实现了品牌形象、市场经营与用户体验的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