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关于“教育消费者成熟,不迎合消费者”的言论,在社交媒体上掀起轩然大波,将这家水果零售巨头再次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一言论不仅引发消费者的强烈反感,也在资本市场上引发连锁反应,公司股价应声下跌。8月11日,百果园集团股价一度跌近8%。不过,截至8月12日午间,百果园集团的股价1.75港元/股,当日微涨0.57%,总市值26.94亿港元。
在消费市场日益理性、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百果园此番言论暴露出其在品牌认知与市场策略上的重大偏差,也为其未来发展蒙上阴影。
“教育论”引发轩然大波
消费者用脚投票
公开消息显示,百果园由江西人余惠勇于2001年创立,2023年1月在港股上市。
在社交媒体上这段引发争议的视频中,余惠勇表示,“商业就两种,第一个是利用消费者的无知,第二个是教育消费者成熟,像百果园这么多年来都走在一个教育消费者成熟的路上。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我们想告知消费者,最后是消费者自己的选择。”
虽然余惠勇进一步解释,消费者在不知情时只能看价格,百果园会优化成本但绝不降低品质,然而这番言论依然激起千层浪。网友纷纷吐槽“买个水果还要被上课”“消费者会用脚投票的”。
48小时内,“百果园称不会迎合消费者”迅速冲上热搜首位,公众的不满情绪如潮水般涌来。
事实上,这并非百果园首次因价格问题引发争议。长期以来,百果园定位中高端精品水果,其定价普遍比其他渠道高出20%~50%,“月薪2万吃不起百果园”早已成为网络热梗。
在消费愈发理性的当下,超70%的年轻人购物时将性价比放在首位,百果园的高价策略显然与主流消费趋势背道而驰。消费者并非不愿为高品质买单,但前提是价格与品质相匹配。
当百果园的水果价格高高在上,品质却未能达到消费者预期时,公众的质疑与不满便在所难免。
经营数据惨淡,市场已给出“差评”
百果园此番“教育论”,不仅与消费者需求脱节,更与公司当前惨淡的经营数据形成鲜明反差。
财报显示,2024年百果园营业收入102.73亿元,同比下滑9.8%;净利润由盈转亏,净亏损高达3.86亿元,为多年来首次亏损。
百果园的毛利率也大幅下降。根据财报,2023年至2024年,百果园毛利率由11.5%减少至7.4%。
门店总数也从2023年的6093家锐减至2024年的5127家,一年内净关闭966家门店,其中加盟店减少965家。且关店速度在下半年突然加快:截至2024年6月30日,百果园线下门店共6025家,这意味着后半年内共有898家关店,日均关店近5家。

来源:百果园2024年财报
此外,截至2024年底,付费会员数量缩水至约85万人,降幅达27.1%,这表明百果园不仅难以吸引新客户,老客户的忠诚度也在不断下降,品牌粘性受到严重削弱。曾经引以为傲的会员体系也危机四伏,忠实用户吐槽“只剩贵”,心享年卡续费率显著下降。
这些数据直观反映出百果园正面临严峻的市场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消费者的选择日益多元,社区团购、生鲜电商等新兴业态不断冲击传统水果零售市场。百果园若不能及时调整策略,满足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其市场份额将进一步被蚕食。
品质遭疑,高价策略难以为继
百果园一直强调走高品质路线,试图以品质支撑高价。然而现实中,消费者对其品质的质疑声从未间断。
2024年3月,地方媒体曝光百果园武汉银海雅苑店存在以次充好等严重违规操作,包括用腐烂水果制作高价果切、隔夜水果次日充当鲜果售卖、将低等级车厘子冒充高等级销售等乱象。这一事件犹如一颗重磅炸弹,严重损害了百果园的品牌形象。
黑猫投诉平台上,涉及百果园的投诉超过2900条,投诉内容主要集中在“坏果不赔”“价格虚高”等问题。
市场上,同品种水果在百果园的售价往往比其他渠道高出许多,但口感和品质却并无明显优势。当消费者花费高价,却买到与街边摊贩无异甚至更差的水果时,对百果园的信任自然荡然无存。
行业人士指出,百果园的高价更多源于品牌溢价和供应链成本转嫁,而非水果品质本身。与山姆、朴朴等竞争对手相比,同类水果在这些渠道价格低30%以上,且品质稳定。这表明百果园混淆了“高价”与“高品质”的概念,消费者拒绝的并非高品质水果,而是低质高价的“水果刺客”。
股价大跌,投资者信心受挫
在舆论风波的影响下,资本市场迅速作出反应。8月11日,港股百果园集团开盘后大幅低开,盘中一度跌超7%。股价的大幅下跌,反映出投资者对百果园未来发展前景的担忧。
尽管公司曾凭借热播剧《长安的荔枝》实现荔枝品类销售金额超7700万元,带动股价在7月7日一度涨超20%,但这一短期利好难以掩盖公司长期存在的经营困境。
市场分析师普遍认为,百果园坚持高品质路线虽有助于品牌溢价,但在当前消费环境下,高价格策略限制了市场扩张空间。水果零售行业竞争激烈,新兴渠道不断涌现,百果园的传统经营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此外,公司亏损导致投资者对其成本控制能力产生质疑。如何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实现盈利,成为百果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若不能有效改善经营状况,提升盈利能力,百果园的股价恐将继续承压,投资者信心也将进一步受挫。
客服回应避重就轻
诚意不足难平众怒
面对舆论压力,余惠勇相关视频已在社交平台下架。
百果园客服回应称,公司已注意到网上流传的视频,并认为该视频存在误解,内部正在沟通处理中,后续可关注官方公众号获取更多信息。
然而,这一回应避重就轻,未能有效消解公众的不满情绪。“存在误解”四字不仅未能解释清楚余惠勇言论的真实意图,更未回应消费者最为关心的价格与品质问题。在品牌信任受损的关键时刻,百果园此举显得诚意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其的负面印象。
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互联网时代,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公众的密切关注。面对危机,真诚沟通、积极解决问题才是重塑品牌形象的关键。百果园若想挽回消费者的心,必须拿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提升产品品质,优化价格体系,加强客户服务。否则,即便暂时平息舆论风波,也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市场对其的负面评价。
回归商业本质
百果园亟需自我“教育”
百果园此次“教育论”翻车,本质上是品牌叙事与用户体验的严重脱节。在竞争激烈的水果零售市场,品质、价格与服务才是企业立足的根本。消费者花钱购买水果,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价值,而非企业的“教育”。百果园若不能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再漂亮的品牌理念、再高的品牌定位,都难以支撑企业长远发展。
从百果园2024年财报来看,公司并非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财报中“性价比”一词出现25次,为改善经营状况,百果园推出“高品质高性价比战略”,开展“好果报恩”活动,试图以低价水果吸引消费者。
然而,这种行为与“不迎合消费者”的言论自相矛盾,暴露出企业在品牌定位上的混乱。百果园若想重回正轨,必须重新审视自身定位,平衡好品质与价格的关系,回归商业本质。
市场是无情的,消费者的选择就是最好的评判标准。百果园若想摆脱当前困境,必须放下身段,虚心接受市场的“教育”。一方面,要加强供应链管理,降低运营成本,通过优化采购、配送等环节,为消费者提供真正高性价比的产品;另一方面,要强化品质管控,建立严格的质量追溯体系,确保每一个水果都符合高品质标准。同时,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及时响应消费者诉求,以真诚的态度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与支持。
百果园“教育消费者”的言论,无疑给公司敲响了警钟。在消费升级与市场变革的浪潮中,企业唯有尊重消费者、顺应市场趋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未来,百果园能否从此次事件中汲取教训,实现自我革新,仍需拭目以待。但是,若不能及时调整策略,回归商业本质,等待百果园的,恐怕将是更严峻的市场考验。(《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
免责声明:文章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