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吧首页 > 越疆吧 > 正文
  •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27 14:47:41 股吧网页版
人形机器人“吸金”潮起:资本押注未来 量产之问待解
来源:财联社


K图 BK1184_0

  “虽然说不应该在一个赛道很热时投资,但现在不投机器人就再也赶不上了,今年必须投上几家公司。”今年年初,一位资深投资人曾这样向财联社记者直言不讳。

  正如其所言,近期,国内人形机器人赛道迎来史无前例的“吸金”热潮,头部厂商屡获巨额资本注入,上市公司也争相入局,行业热度甚至超越了上半年的新品发布“狂欢”。

  “市场非常大,订单非常多,目前我们在手的订单已经有4个多亿。”数字华夏公共关系总监吴为此前告诉财联社记者。但另一边,智平方副总裁莫磊博士也向财联社记者坦言,“我们也要认识到,当前具身机器人处于商业化的早期。”

  在资本蜂拥而至的兴奋与产业化落地的冷静之间,人形机器人行业或许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冰火两重天”式博弈。

  百亿资本涌入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赛道无疑是资本市场上最耀眼的那颗星。仅仅是过去的一周内,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大额融资消息接踵而至,头部公司估值水涨船高。

  财联社记者从国内协作机器人龙头越疆(02432.HK)方面获悉,公司在日前完成了定向增发,募资总额达10.37亿港元,净募资10.22亿港元。越疆方面告诉记者,这笔巨额资金将专项用于智能机器人研发创新、寻求机器人价值链投资以及深化全球化布局。据了解,越疆已在今年6月实现了人形机器人Atom的批量交付 ,并推出了全球首个融合“机械臂+人形机器人+六足机器狗”的具身智能平台 。越疆方面告诉财联社记者,目前其人形机器人已获得了超出预期的市场关注和全球交付速度。

  众擎机器人亦在7月21日表示,公司在近期连续完成了Pre-A++轮以及A1轮融资,融资金额近10亿元人民币。此轮融资阵容豪华,Pre-A++轮由小鹏汽车发起设立的星航资本投资,A1轮则由京东领投,宁德时代旗下溥泉资本、银泰集团、华控基金、达晨财智旗下国晨基金、黄浦江资本等知名机构共同参投。更重要的是,中东资本、国香资本、弘晖基金等早期投资方也积极选择了连续增资,展现出对众擎机器人长期发展的坚定信心。众擎方面向财联社记者透露,这笔资金将助推公司在量产交付、产品矩阵拓展、具身智能应用落地等方面实现强劲发展。

  资本的狂热远不止于此。逐际动力、云深处、帕西尼.....多家知名人形机器人企业在7月官宣了最新融资消息,据IT桔子数据,截至目前,今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99起投融资事件,已经远超过了去年全年的67起。

  资本蜂拥而至,到底什么样的机器人厂商更获机构看好?

  半山创投董事长戴福全告诉财联社记者,在投资人形机器人整机时,他们更看重团队的软件控制能力,即在机器人大脑(具身智能)和小脑(运动控制)上的掌控力,并更看好应用于特定场景的垂直类模型;其次是硬件成本控制能力。他认为,中短期更看好类人形模式,比如人形上肢加其他的非足式底盘设计,在特定商业场景的使用。他预计,这种机器人在未来三五年就会有一些细分市场的龙头跑出来,可以期待未来在不同场景产生多个百亿级市值企业。

  此外,除了VC/PE的积极押注,各界传统上市公司也展现出对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浓厚兴趣,纷纷跨界或深化布局。

  主营电机方向的兆威机电(003021.SZ)近日拟筹划发行H股,并明确表示将持续聚焦于灵巧手产品及其关键部件,进一步融入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新能源车厂赛力斯(601127.SH)也已悄然布局机器人赛道,申请注册了ROBOREX商标,同时在公开平台上发布了与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相关的招聘信息;主营智能包装装备的东方精工(002611.SZ)日前发布公告表示,公司已与乐聚机器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

  政策、技术与万亿美元级市场“引爆”风口

  人形机器人领域之所以能在短短数月内成为资本竞逐的“新宠”,背后是政策、技术和市场前景的强劲推动。

  首先是政策的支持。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乔安然告诉财联社记者,政策的密集出台是人形机器人赛道爆发的重要驱动力。工信部等部门此前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形成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相继发布激励政策,设立百亿级产业基金,推动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落地。

  例如,北京市发改委发布的《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中,明确提出到2027年要培育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形成量产产品不少于50款,在三大场景实现不少于100项规模化应用,量产总规模率先突破万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其次是AI技术突破带来的“想象空间”。 戴福全告诉财联社记者,AI突破临界点带来的认知能力跃升,显著提升了机器人自主决策能力,是促使上市公司争相入场的重要因素。智平方副总裁莫磊博士也向财联社记者表示,这次技术变革的核心是物理世界大模型技术,也就是具身大模型技术,大模型技术的发展是最核心的要素。

  最后是万亿美元级市场的巨大诱惑。行业研究机构普遍预测,未来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级别。摩根士丹利更是大胆推测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5万亿美元,并预测中国可能会有3.023亿个人形机器人投入使用。其中,To B场景被视为人形机器人核心落地领域,在制造业、服务业、物流仓储等场景,需求缺口显著。这种对未来巨大市场的憧憬,成为吸引海量资本涌入的根本动力。

  目前,标志性的大额采购订单已经频现,近日,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成功中标中国移动(600941.SH)旗下公司“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总金额达1.24亿元。

  万创投行研究院院长段志强向财联社记者坦言,投资机构关注人形机器人,一部分是出于追逐热点、提升行业影响力的考量,另一部分则是的的确确看好其未来的发展,希望选取能够更好地实现商业化应用的项目。这种既有“短线热点”考量,又有“长线价值”追求的资本心态,共同促成了当前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狂热”。

  量产“卡点”与场景“博弈”仍待解

  然而,在这片资本的沸腾和市场的高预期背后,人形机器人行业离真正的商业化落地,似乎仍有一段距离。量产能力,正成为决定人形机器人能否真正走入现实的终极考验。

  “做一个Demo很简单,但要做量产却非常困难。”吴为表示。一位人形机器人企业人士向财联社记者直言,如果只是偏硬件本体的交付,相对容易;但如果是具有具身大模型、软硬一体的交付,则非常困难,这对整个行业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他强调,真正具有大脑、具身大模型的机器人,交付几百台在行业来说都是很大的事了。吴为此前也透露,“量产不是简单复制,目前我们大多数产线依然依赖研发人员手工完成。虽然一些小批量的生产不会有太大问题,但一旦进入大规模生产,就会遇到很多困难”。

  财联社记者了解到,目前大多人形机器人企业所说的“实现量产”往往是百台级别,“实现千台交付”已成为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公开的目标。

  除了生产工艺的挑战,关键零部件的产能瓶颈也日益凸显。众擎机器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行星滚柱丝杠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工艺复杂、技术门槛高,且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供应商数量有限,导致产能爬坡速度难以跟上市场需求增速。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乔安然也指出,当前整机制造成本仍然较高,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近日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财报会议上表示,今年年底将推出人形机器人 Optimus第3版原型机,预估2026年开始量产Optimus,目标5年内年生产100万台。或将为行业的大规模量产带来新的风向标。

  此外,财联社记者注意到,不同企业间对人形机器人未来可能落地的场景有着不同的看法,行业仍处于一场激烈的“路线之争”。

  以特斯拉、优必选(09880.HK)为代表的厂商,明确表示产品目标工业场景。优必选今年以来已在多家车厂完成了其工业人形机器人的实训;智平方副总裁莫磊博士也表示,公司的节奏是先从半结构化场景切入,逐步拓展到非结构化场景,例如工业服务,目前已与头部车企、半导体企业以及生物科技达成了合作。

  然而,也有厂商认为C端的交互场景才是人形机器人“打开的正确方式”。深圳一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市场负责人向财联社记者坦言,“工业制造领域切入非常难。进工厂要先考虑能否真正实现功能,比如能不能把螺丝打进去,精度要求非常高。相比之下,交互的机器人容错程度更高,说错话大不了被批评,但工厂不能容忍错误。”

  但是就目前产业的进程而言,人形机器人落地到交互场景仍是任重道远。

  万创投行研究院院长段志强将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分为“与人接触类”和“与人非接触类”。他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当前最成熟的“与人接触类”应用实际上是展示,例如宇树机器人在春晚上的表演,更多是为了吸引眼球而非实际商业价值;而更具想象空间的“功能型”人形机器人,例如照看失能人士或老人,虽然是未来的重要方向,但目前在技术、场景应用、成本和经济性方面都尚未达到大规模投放的条件。乔安然亦表示,C端家用场景要求功能多元,对机器人数据处理和自主交互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政策、法规、技术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商业化落地仍任重道远。

  尽管挑战重重,但摩根士丹利在最新报告中对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抱有极高预期,认为2025年下半年人形机器人将在中国“被广泛采用”,中国有望在该赛道持续扩大领先优势,与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差距将逐步拉开。摩根士丹利分析师指出,“下游应用”将是今年剩余时间机器人行业的主要关注点,推动实际应用,从真实工作场景中收集数据,有助于形成研发和应用的良性循环。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