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推动整个汽车产业的智能化进程,这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重要标签。”黑芝麻智能首席市场营销官杨宇欣近期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独家专访时如是表示。
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高阶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突飞猛进,行业竞争的焦点从“比拼技术”转向“普惠落地”。在这场变革中,中国汽车品牌凭借智能化优势实现市场份额的持续突破。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已达到65%,较去年同期提升5.5个百分点。
从全球视野来看,各大汽车产业聚集地都有自己独特的产业标签。杨宇欣在采访中分析指出:“像欧洲、美国、日本、韩国都有自己的汽车产业的标签,而智驾或智能化,其实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标签。”技术发展路径上,中国智能驾驶产业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智驾是AI技术在汽车行业的重要突破口
这一特色正转化为全球竞争力,这种领先优势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体现在用户体验和接受度上。J.D.Power报告显示,智能化体验已成为继汽车质量和性能之后的第三大决策因素,而驱动这一变革的核心力量正是人工智能技术。杨宇欣指出:“在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背景下,智驾其实就是AI技术在汽车行业的重要突破口。”
在智能驾驶产业链中,芯片作为核心硬件,其竞争格局尤为引人关注。近年来,不少车企选择自研芯片,希望实现体验差异化或成本优化。对此,杨宇欣有着不同的判断,“从过去其他行业的发展来看,包括PC行业、手机行业,第三方芯片供应商在市场走向成熟的时候仍然会成为主流”。
杨宇欣强调:“车企自研芯片更多可能是一个阶段性的选择。”从长远来看,专业分工仍然是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第三方芯片供应商通过服务多个客户能够更好地积累经验、优化产品,最终为整个产业创造更大价值。
面对智能驾驶市场的多层次需求,黑芝麻智能提出了家族化的技术理念。“无论是面向L2级的芯片还是面向L4级的解决方案,我们的技术都是共通的。”杨宇欣解释道,这种技术路径带来了显著的研发效率优势,“在资源投入方面我们并不会分别投入,所以整体研发能够面向不同等级的智驾提供完全兼容的技术体系。”
对于智驾技术发展趋势,杨宇欣认为:“L3级以下包括L3会长期存在,因为L3级仍然是人机共驾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在辅助驾驶驶入快车道的同时,以L4级为代表的Robotaxi也在快速发展。这两种技术路径并非互相替代,而是并行发展,“我们认为都会长期存在。”杨宇欣称。
全球化布局是必然选择
在行业向高而行的同时,中国汽车产业也正在经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重要转变。杨宇欣观察到:“除了立足本土,我们都在往全球发展。”这一趋势在数据上得到印证。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23%,其中智能网联汽车的占比持续提升。中国汽车产业正在从单纯的产品输出,向技术标准和供应链的整体输出转变。
在这一宏观趋势下,对于黑芝麻智能而言,全球化布局是必然选择。杨宇欣表示:“海外市场和全球市场对中国整个汽车产业来讲是个巨大的机会。”TechNavio报告显示,2025年全球汽车AI芯片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24.71亿美元,其中亚洲地区将贡献42.6%的增量。这一数据凸显了全球市场对中国芯片企业的巨大潜力。
中国智能驾驶供应链的全球化布局正呈现出多元化路径。除了直接的产品出口,技术授权、本地化合作等模式也在积极探索中。杨宇欣分析道:“通过这些年的发展,黑芝麻已经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之一,我们的芯片技术不仅服务于国内车企的海外拓展,也正逐步获得国际品牌的关注。”
不过在应对国际竞争方面,黑芝麻智能保持着清醒的认知。杨宇欣坦言:“作为创业公司,我们走的路都充满挑战,大家都不容易,但我们始终坚信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产业生态正在重新塑造。杨宇欣认为,在计算平台共性化的前提下,“开放的软件生态能够保证客户实现差异化开发”。
从产业演进的角度看,中国汽车芯片企业的出海正处于从“追赶者”到“并行者”乃至“领跑者”的关键阶段。在智能驾驶这个新兴赛道上,中国企业在技术迭代速度、市场应用场景等方面已经积累起独特优势,这些优势正在通过全球化布局转化为国际竞争力。
展望未来,杨宇欣表示:“明年无论对产业还是对公司,我们都抱有非常大的期待和信心。”这种信心不仅来自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更来自于对中国汽车产业整体趋势的看好。杨宇欣称,“中国汽车产业一直在快速发展”,黑芝麻智能将继续通过核心芯片技术,推动整个产业的智能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