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港股上市公司黑芝麻智能在上海举行机器人平台产品发布会,正式推出面向机器人产业的SesameX多维具身智能计算平台。这标志着黑芝麻智能的业务发展路径,从智能驾驶扩展到包含机器人的具身智能产业。
黑芝麻智能创始人兼CEO单记章表示:“作为人工智能计算平台公司,黑芝麻智能在智能汽车产业积累的研发和量产经验将直接支持机器人领域的新应用。相信我们能为具身智能的进化提供动力,打造机器人的‘多维智能引擎’。”
在单记章看来,下一个十年将是智能机器人时代,预计2030年,机器人将大量走进日常生活,并与人类持续共同演进;预计2040年各种机器人年销售量将突破10亿台,其市场规模将超万亿美元。
从智能驾驶拓展至具身智能
机器人要成为人类现实生活中的助手和伙伴,还有待于具身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积累。
黑芝麻智能此次推出SesameX多维具身智能计算平台,作为全栈计算平台,将构建“机器人全脑体系”。
机器人行业具有四大技术痛点:大小脑,左右脑不平衡;安全无系统保障,缺乏从芯片层到系统层的安全机制;系统割裂,多任务算力不协调;算法难闭环进化,每到新环境就要重新训练。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问题的出现并非单纯因为算力不够,而是没有合理的架构支持,缺少真正理解、规划、控制、安全协同的“神经系统”。
黑芝麻智能机器人业务负责人徐劲介绍,SesameX是一整套“从端侧模组到全脑智能的体系化计算平台”,从硬件、软件、工具链到模型生态,全栈自研。
其中,最底层的计算平台由黑芝麻智能自研的Kalos、Aura、Liora三款模组组成,分别对应机器人发展的三个层级——视觉驱动、感控协同与认知进化,共同构建出完整的机器人智能阶梯。
具体来看,Kalos可广泛应用于送餐机器人、迎宾机器人、巡检机器人、清洁机器人、教育机器人等低速轮式场景,在SesameX平台家族中是最成熟、最具性价比的机器人中枢,兼顾视觉感知与运动控制,让机器人“看得清、动得稳”。
Aura适用于多足机器人、巡检维护机器人(工业、电力、港口)、智能机械臂、协作机械臂、人形或遥操作机器人等,是高性能异构计算平台,其作为SesameX平台家族中最聪明、最可靠的机器人行动脑,让机器人“看懂世界,精准行动”。
Liora是面向具身智能“大脑”的全能计算平台,是SesameX平台家族中最快、最安全的机器人大脑,支持世界模型与端到端控制,让机器人“思考、预测并自主决策”,适用于具身智能的人形机器人场景包括服务或教育人形机器人、双臂协作机器人、情感交互机器人等。
上述三款核心计算模组与上层的软件、算法系统相结合,形成一个有层次、有协同、有成长的“机器人大脑体系”。
计划推出具身机器人头部总成和域控制器
发布SesameX平台进入机器人产业同时,黑芝麻智能还致力于与生态伙伴共同实现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共建产业生态。
发布会现场,黑芝麻智能首席市场营销官杨宇欣发布机器人合作生态,并公布了首批机器人合作伙伴名单,包括云深处、傅利叶智能、自变量、极智嘉、云迹、联想、深庭纪、镜识、智平方、灵御智能、星程智能。
值得一提的是,SesameX平台的核心价值已率先落地,黑芝麻智能已与星程智能、深庭记、云深处、灵御智能等伙伴实现商业化部署,相关成果已应用到物流车、四足机器人、轮式机器人等多款产品。
与此同时,黑芝麻智能与均胜电子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聚焦机器人领域,计划未来推出基于SesameX计算平台的具身机器人头部总成和域控制器。黑芝麻智能还与湖北华中电力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探索具身机器人在电力行业的落地应用。
单记章表示:“目前机器人产业相当于2018年智能汽车的状态,但是增长速度会远超过智能汽车。”在他看来,机器人从硬件到软件仍处于起步阶段,安全和空间智能等两大重大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需要安全、可靠、可信的算力支持。
机器人是否会替代人类?
想象一下,未来开会时有可能出现这样一幕:一半是碳基人类,一半是硅基机器人,为此,还需要设备识别哪些是人哪些是机器人。
在“具身智能时代,如何重塑智能?”的圆桌论坛上,来自产业链、学术圈的嘉宾,围绕具身智能产业化路径议题展开对话,共探智能机器人的未来演进方向。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洪维德表示,10年内机器人可能未必会取代人,10年后可能会取代,“短期甚至中期,最可能的模式是人机协作,机器人只是人的一种工具”。
“我不太喜欢用‘取代’这个词,有点制造恐慌。”苏州深庭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弢说,按照以往经验,旧工种消失同时也会有新工种出现,机器人与人类是共存共生的关系。据透露,其公司愿景就是未来机器人能够成为人类的伙伴,而不是冷冰冰的工具。
在联想创投投资总监靳榕看来,机器人技术线性发展,某个时点会有陡然的抬升,如果说人机协作,洗衣机、洗碗机和扫地机器人都属于人机协作,只不过机器人未来的智能化在不断地提升。
“‘协作’和‘替代’说的都是人与机器人,并没有实现‘1+1大于2’的效果。”镜识科技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王宏涛说,可借助于机器人把人的能力无限放大,如果一个人可同时控制100台机器人,智力就脱离了躯体,实现了劳动力的提升,“由此创造的社会价值不可估量”。
与会人士纷纷表示,10年后,越来越多的智能机器人将走进千家万户、千行百业,甚至速度远超预期。就如同10年前,市场无法想象当今自动驾驶汽车能满地跑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