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伟股份(300919.SZ、02579.HK)成功登陆港交所上市。
中伟股份方面称,其成为新能源材料行业“A+H”第一股,同时也是贵州省首家“A+H”两地上市企业。
记者注意到,中伟股份港股上市的全球发售价格为每股34港元。截至11月21日中午,其港股股价报28.76港元/股,跌幅5.08%。
中伟股份董事长兼总裁邓伟明表示,全球新能源转型正进入“材料定义性能” 的核心阶段,中伟股份将聚焦三大关键点(全球资源保障、技术迭代突破和产业生态构建)打造竞争优势。
中伟股份成立于2014年9月,于2020年12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控股股东为中伟集团。过去数年,中伟股份主要从事电池正极材料及前驱体的研发、生产、加工及销售,目前主要产品包括镍系材料、钴系材料、磷系材料、钠系材料,以及新能源金属产品。公司新能源金属镍除自供外,可根据市场情况以镍中间品或进一步加工为高纯镍板对外销售。
从产业链角度看,中伟股份所处正极材料前驱体行业的直接下游为正极材料厂商,终端市场覆盖新能源汽车、储能、消费电子、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
有关数据显示,中伟股份前三季度实现营收332.97亿元,同比增长10.39%;实现归母净利润11.13亿元,同比下滑15.94%。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19.75亿元,同比增幅达18.84%;同期归母净利润3.80亿元,同比下滑17.33%。
对于营收增长,中伟股份方面称,主要系公司电池材料和新能源金属等销售增加所致。记者梳理中伟股份H股上市发行材料发现,其钴系材料、磷系材料及新能源金属产品的销售收入实现增长,而镍系材料的销售收入则出现一定程度下滑,部分抵消了整体增幅。
记者从中伟股份人士处了解到,前三季度,受镍系材料价格波动和竞品市场渗透等因素影响,镍系材料的销售收入出现了一定下滑。但公司看好中长期发展,随着固态电池规模化量产,对于镍系材料的需求也会呈现增长态势。
具体来看,中伟股份的收入主要来自镍系材料(三元前驱体)、钴系材料(四氧化三钴)、磷系材料(磷酸铁)和新能源金属等。2024年,镍系材料和新能源金属分别贡献40.19%和33.52%的收入。
在镍系材料方面,中伟股份是全球领先的三元前驱体行业龙头,市场份额保持领先。有关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三元前驱体市占率为20.3%,连续五年保持行业第一。
国信证券预计,中伟股份2025年第三季度三元前驱体出货量约为5.5万吨,同比增长17%,吨净利约为0.5万元,环比稳定。随着海外客户需求回暖,预计第四季度产销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在钴系材料方面,中伟股份四氧化三钴市场占有率28%,同样连续五年行业居首。国信证券分析称,消费电子需求回升推动其出货量持续向好,预计第三季度四氧化三钴出货超0.9万吨,同比增长超30%。磷系材料方面,中伟股份的磷酸铁实现跨越式增长,跻身行业第一阵营。据估计,第三季度磷酸铁出货量达4.3万吨,业务亏损已收窄至2000万元以内,呈现改善趋势。
此外,中伟股份在新能源金属镍方面的自供能力逐步增强。国信证券研报显示,尽管受镍价与汇率波动影响,中伟股份产生一定汇兑损失,但其镍项目仍维持微利,2025年镍自供量有望达到9万—10万吨,产能释放稳步推进。
全球化布局是中伟股份坚持的战略方向。2024年中伟股份的境外收入为178.84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44.46%。
面对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及海外贸易环境变化,中伟股份已在印度尼西亚、摩洛哥等多国规划生产基地,逐步构建覆盖全球的产品供应和服务体系。
2025年半年报显示,中伟股份的摩洛哥生产基地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磷矿资源和清洁能源资源,同时作为面向欧美市场的战略枢纽,以及建立覆盖欧美的电池“黑粉”回收能力。并且,中伟股份的印度尼西亚布局在作为可靠、优质、高性价比的原材料基地基础上,增加作为东南亚及南亚区域的电池材料枢纽的职能。此外,中伟股份规划于韩国基地建设电池材料生产设施,从而服务全球第二大电池生产国的核心客户。
“作为新能源材料领域全球化的先行者,中伟股份在中国、印度尼西亚、摩洛哥、韩国四大关键区域布局十大产业基地,以‘贴近市场、贴近资源、定向服务重点市场’的核心思路,打造全球产能协同体系,实现对全球客户的快速响应与高效交付。”中伟股份方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