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2024年一整年的低迷,今年以来A股IPO市场持续回暖,上半年高达177个IPO项目获得受理,仅在6月30日,就有41家企业集中“报考”。
随着券业整合步伐的加快,IPO(首次公开发行)承销保荐江湖悄然生变,长期由“三中一华”(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华泰联合证券)主导的投行业务格局迎来重塑。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上半年A股IPO“受理潮”中出现了38家券商的身影,头部券商凭借资源整合能力迅速抢占先机,而中小券商因客户储备不足、专业能力短板,在“抢跑”中速度有限。
两家合并券商表现亮眼,国泰海通(601211.SH)上半年新增受理26个IPO项目,超越连续多年领跑的中信证券,位居榜首;国联民生(601456.SH)也以黑马之势杀入前五,新增受理9个IPO项目。
承销榜首易主
2025年上半年,A股股权融资市场呈现显著的结构性增长。
据Wind数据统计,中国内地股票市场通过IPO、增发和可转债等方式,共完成全口径募资事件132起,较去年同期增加19起,合计募集资金攀升至7098.54亿元,同比增幅高达520.69%。
从券商承销总额来看,上半年,国泰海通超越“三中一华”,以1233.77亿元的总承销金额位居榜首,承销数量16起;中信证券以1178.08亿元的总承销金额排名第二,承销数量28起;中信建投以1103.59亿元的承销金额位居第三,承销数量为17起。
其中,科创板、创业板IPO承销金额榜首均为国泰海通,承销金额分别为26.37亿元、21.60亿元;北交所承销金额最高的是华泰证券,承销金额为11.69亿元

此外,IPO市场保持稳健态势。
上半年共有51只新股完成IPO发行,与去年同期44家相比增加7家;27家券商担任IPO发行保荐机构,募资总额为373.55亿元,相较去年同期的324.93亿元,同比增长14.96%。
其中,中信建投以84.31亿元的承销金额位列第一;国泰海通、华泰联合证券紧随其后,承销金额分别为47.97亿元、31.86亿元。
A股IPO仍以中小项目为主。单笔IPO项目融资规模最高的公司为中策橡胶,达40.66亿元;天有为位列第二,募资金额37.40亿元;屹唐股份紧随其后,以24.97亿元位居第三。
中策橡胶、天有为的保荐机构均为中信建投证券;屹唐股份的保荐机构为国泰海通,联席主承销商为中金公司。
A股IPO“受理潮”起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IPO受理端迎来久违的大爆发。
交易所官方显示,上半年,沪深北交易所累计受理177家企业的IPO申请,受理数量已超2024年全年。其中,北交所独揽115家,深市32家(主板11家,创业板21家),沪市30家(主板9家,科创板21家)。
谈及A股IPO出现“受理潮”的原因,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政策红利与市场供需共振是主因。科创板“1+6”改革重启未盈利企业上市通道,叠加北交所强化“专精特新”定位,推动硬科技企业集中申报。
6月份是IPO申请的高峰期,三大交易所共受理了150家企业,占今年上半年受理总数的85%。尤其是6月18日证监会改革措施落地后,6月19日至7月1日新增受理128单,占上半年受理量的72%。
赶在上半年最后一日,一批“独角兽”、“小巨人”企业扎堆“报考”IPO。
6月30日,沪深北三大交易所新受理41家IPO,创今年单日受理数量新高。其中,北交所新受理了32家,沪市5家(均为科创板),深市4家(主板2家、创业板2家)。
另一受访资深业内人士指出,除政策窗口期效应外,财务数据有效期(6个月)同样是重要因素,与政策红利叠加共同催生了“受理潮”。2025年IPO平均审核周期缩短至4.2个月,较2024年压缩35%,刺激了企业集中申报。加之北交所扩容,使其成为了中小券商突围的主战场。
投行合并效应显现
2024年底以来,“国联+民生”“国泰君安+海通”合并相继过会,证券行业投行市场格局迎来重塑。特别是国泰海通,重组后保荐代表人数量跃居行业首位,引发市场对其投行竞争力的关注。
随着6月A股IPO受理结束,保荐机构2025年上半年项目受理分布情况随之浮出水面。
国泰海通以26家保荐项目数量(包含与东方证券联席保荐的1单),超越连续多年领跑的中信证券(22家)夺得榜首,中信位居第二。从申报项目构成来看,国泰海通今年上半年以北交所业务为主,多达18单,占比近70%。
紧随其后,中信建投以14家排名第三,中金公司以10家位列第四。而国联民生以黑马之势杀入前五,与华泰联合并列第五,各有9家保荐量。

市场普遍认为,“两超四强”的投行新格局正在形成:国泰海通、中信证券“两超”领衔,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国联民生、华泰联合证券“四强”并立。
值得注意的是,IPO保荐市场的“马太效应”仍较显著,市场集中度正加速提升,上述6家头部券商的保荐量合计占比超50%,而多达21家券商投行上半年获得受理的项目不超过3单。
展望下半年,机构人士认为,科创板科创成长层扩容、创业板第三套标准启用,将释放更多优质项目。而在港股估值修复的背景下,A股龙头二次上市及中概股回归进程或加速,券商投行业务有望迎来“双轮驱动”。
国泰海通非银首席分析师刘欣琦预计,服务新质生产力和提升并购重组服务能力有望成为券商投行业务重要方向。A股股权融资节奏边际上有所改善,港股持续活跃、同比提振显著,企业客户资源、专业服务能力以及跨境服务能力更具优势的头部券商有望在投行业务生态演进的过程中继续维持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