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刘暄)近期,由电商巨头掀起的外卖大战仍未停歇。
美团对外宣称将持续与众多餐饮品牌携手,加快专做外卖业务的品牌卫星店布局,预计到2025年年底,这类门店的数量会达到一万家;新入局的淘宝闪购公布了暑期消费情况,数据显示有127个城市的夜间订单量环比增幅超过100%;京东在北京开设了首家自营外卖门店“七鲜小厨”。
回溯这场外卖大战,今年春节之后,外卖市场便一直热闹不减。京东外卖进军该领域,淘宝闪购加大对即时零售的投入力度,外卖行业由此从过去美团与另一方的二元对立格局,转变为美团、阿里和京东三方角逐的“三国争霸”态势。
这样一场主要依靠大额补贴作为竞争手段的外卖大战,实则是一场增量博弈,意在争夺市场份额。然而,价格战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餐饮品质缩水,骑手力量透支,利润下滑,三家平台企业市值缩水超千亿元港币。市场机构预计,今年二季度三家平台企业在外卖大战投入250亿元,虽然短期推升了日活和成交量,但长期看会带来更大的亏损。
监管信号已两度亮起“红灯”。今年市场监管总局两度约谈平台,定调从“公平竞争”升级为“理性竞争”,明确叫停“内卷式补贴”,要求平台平衡消费者、商家、骑手与自身利益。两次约谈,传递的信号就是一句话:回归合规与理性竞争。
行业协会也在发声。中国烹饪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餐饮收入增速同比下降3.6%,餐饮行业呈现出营业收入增速变缓、利润减少、竞争愈发激烈的状况。该协会表示,在此基础上,更应规范平台补贴行为,建立公平合理机制,倡导线上线下公平发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屈启兴对上证报记者表示,外卖市场的补贴模式与早期打车软件补贴战的本质差异在于市场阶段的不同。打车软件通过补贴快速占领增量市场,形成规模效应;而外卖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补贴带来的订单激增中,重复购买、薅羊毛等无效订单占比显著。这种靠资本堆砌的虚假繁荣不仅无法提升用户忠诚度,反而破坏了行业生态。
“外卖平台需清醒认识到,资本博弈无法构建长期竞争优势,过度依赖补贴只会让行业陷入恶性循环,损害各方利益。”屈启兴说。
过去十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经历了高速增长,但也留下“烧钱大战”“赢家通吃”的后遗症。如今,随着监管趋严、资本退潮,电商和外卖行业必须重新思考:如何在增长与盈利、规模与效率、短期爆发与长期健康之间找到平衡。
在屈启兴看来,外卖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平衡平台、商家、骑手和用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平台应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商家能够获得合理的利润空间,骑手能够得到合理的劳动报酬,用户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服务体验。此外,平台还应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共同推动外卖行业的健康发展。通过行业自律,可以规范市场秩序,防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为外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从增量博弈到存量内耗,外卖大战“卷”向何方?需监管与行业共寻理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