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31 05:58:11 股吧网页版
“外卖大战”遗产:不卷补贴后的江湖怎么玩
来源:上观新闻

  持续数月的千亿级外卖补贴大战被按下暂停键,但这场博弈远未结束,只是换了个战场。

  近日,京东宣布自营外卖七鲜小厨引发热议,另一巨头美团则推出了浣熊食堂,共享厨房模式,计划3年建1200家门店,侧重平台化运营。

  对此,业内普遍认为,外卖行业进入了全新的模式竞争。

  回顾这场外卖大战,增长的热闹与过度的消耗同时存在,无论平台还是市场,反思之处也许能为未来提供思路。

平台:千亿补贴烧得值得吗

  对美团、淘宝闪购、京东三大外卖平台来说,超千亿补贴已经烧掉。

  据高盛估计,截止到6月的第二季度,美团、淘宝闪购、京东三家的补贴总额就已经高达250亿元人民币。7月加大力度后烧钱更甚,据界面新闻报道,仅7月12日一天,美团单日补贴超3亿元,淘宝闪购更是补贴超12亿。

  3亿补贴带来的,是单日订单量突破1.5亿单。

  这场战斗中,补贴还只是平台烧钱的一面,直观可见的红包背后,营销开支、运力成本等都助燃了这场烧钱大战。

  运力成本方面,据高盛研报,美团七月初的高频骑手订单量增长了33%,日均收入提升了111%。公开数据显示,美团2024年月均有单骑手数量为336万,高频骑手月均收入区间为6650元至9344元。粗略计算,每月每人的运力成本恐怕就要增加500—3000元。

餐饮商家:痛与快乐并存

  已经在静安区开出三家连锁品牌咖啡店的王先生惋惜,外卖大战结束得太早。

  前几个月的外卖大战是他赚钱的“峰值”,最高的一个月利润翻了三倍。他坦言,赚钱主要靠平台和品牌方对于冲单量的补贴。

  不过,随着0元、1元茶饮越来越多,补贴的边际效应到后期有所下降。外卖大战结束后,本该是饮品旺季的夏天,单量更是远不如去年同期。“感觉消费被提前透支了。”

  威海路上一家蛋饼店的老板则困惑,虽然每天的外卖单从100单提升到了150单,但每单的收入从20元下降到16、17元,甚至经常跌破15元。另外,堂食明显减少了。“大家都去点外卖了,感觉这条街都没有以前繁华了”。

  从餐饮商家来看,订单暴涨和改善利润之间,并不存在必然关系。我们来算笔账,假设一份外卖的成本是40元,那么它的构成可能如下:

  这份成本40元的外卖,商家通常只能卖到50-55元左右。如果平台有10元、20元大额满减的补贴,根据壹览商业的观察,店铺在不同平台上要分摊25%-58%的补贴成本,也就是说商家将面临5—10元的额外成本,爆满的订单还带来人工压力,这样算下来还能剩下多少利润呢?

  据民生证券估计,7月即时零售日均订单同比增长 86.6%,而7月外卖餐饮收入却只增长了 48.6%,这意味着每单利润实际上在下降。

  据复旦大学消费市场大数据实验室分析,截至2024四季度门店数回升至838万家。中国餐厅每万人拥有量已经达到了87家,是美国的4倍。

  这几年随着高端餐饮不景气,越来越多的大牌连锁进驻外卖平台,和中小商家“同台竞技”,连锁品牌不惜卷起大额满减,中小商家的困境来自平台、同类商家、消费者的三重挤压,不断滚动的单量带不来实际的营收增长。

  更值得思考的是,一旦满减券的风潮停止,商家们该如何重新回到正常的价格区间,消费者消费习惯与平台生态的塑造究竟是否可逆,还需要进一步观望。

消费者:被塑造的末端

  “抓紧时间薅羊毛”——这是外卖大战初期消费者最普遍的心态。社交媒体也被消费者的“战利品”截图淹没。

  一位网名为“萌萌”的用户分享了她这段时间的“薅羊毛”经历:“原价22元的鸡汤米线到手1.7元,原价19.5元的早餐到手5.6元,更别说0元的奶茶、柠檬水等。”

  随着狂热结束,消费者复杂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兴奋与追捧,到体验下降后的失望,再到对行业健康发展的理性思考。外卖大战期间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和心理变化,也在揭示这场商业博弈中"最末端"参与者的真实处境。

  在“疯狂星期六”等平台设定的补贴高峰日,网友直言:“‘疯狂星期四’就要吃肯德基,‘疯狂星期六’就必须喝杯奶茶了。”这种被平台营销策略塑造的消费习惯,已经超出正常消费需求,还重塑了消费者的价格预期。当几块钱的奶茶喝惯了,恢复原价就被视为“宰客”。这种价格敏感度的异常提高,不仅影响消费者未来的购买决策,也为行业回归理性定价设置了心理障碍。

  当市场监管总局于7月中旬约谈主要外卖平台,要求停止“饮鸩止渴”的补贴策略后,消费者群体呈现出明显的态度分化。一部分消费者对此表示强烈不满,认为这是对“福利”的剥夺,而忽视其背后对行业生态的影响。行为经济学上“损失厌恶”的理论解释了这种心理:当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

  另一部分消费者则对监管干预表示理解与支持,认为无序补贴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长远利益,他们已经亲身体验到服务质量下降、食品安全风险增加等问题。比如有网友表示:“虽然价格确实便宜了,但等外卖的时间明显变长。过去半小时以内能到手的,现在可能要1个小时。”服务质量的下滑是另一个引发消费者不满的原因,媒体调查发现,同一家餐厅,堂食用新鲜食材现炒,外卖却用冻肉预制菜,不仅食材有两副面孔,外卖分量也比堂食少20%至30%。

  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用户频繁吐槽“咖啡变淡”“包装缩水”,消费者投诉量增加,据上海消保委统计,上半年全市消保委共处理消费者投诉150113件,同比增长18.2%。

  我们发现,“持续发展”、“行业生态”等词越来越多出现在消费者的讨论语境当中,消费者的情感倾向,从福利被剥夺的愤怒、不解向中立、支持叫停“外卖大战”转向。

竞争的底层逻辑还在

  如今,补贴被限制了,但竞争的底层逻辑还在。三家平台最近的动向,都将显性的补贴转化为更多元的投资。

  继续打好“拼好饭”这张牌,是美团的第一张牌。18号约谈后,美团宣布启动拼好饭“万家品牌”和“百万亮厨”计划,将引入1万家知名餐饮品牌进驻拼好饭,推动20万拼好饭商家展示后厨环境。美团的第二张牌,是正式推出去年就开始试水的“浣熊食堂”,帮助商家对接资源,并宣布绝不自营,绝不下场与商家竞争。

  京东则启动了七鲜小厨“菜品合伙人”招募计划,简单来说,这一模式是由商家提供菜品配方,七鲜小厨负责开店、食材供应和统一制作。

  阿里巴巴集团则将旗下的外卖平台饿了么、旅游OTA飞猪两项业务合并入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饿了么借助淘宝首页“闪购”入口获得新的增长动能。

  据媒体报道,2025 年的第三季度,阿里和美团都计划投入 200 亿元,京东要投 100 多亿元,加起来 500 亿元。而据杰富瑞分析师预测,美团、饿了么和京东2025年新增投入总额将超过1000亿元。

  外卖已经进入了存量市场竞争,“卷”也许是巨头们不得不为之的选择。但未来行业的发展,更需要在消费者短期利益与长期福祉、平台扩张冲动与行业可持续性、市场活力与公平竞争之间找到平衡点。

饱和的市场、不断出现的竞争者,是内卷不变的底层逻辑。

  美团最新发声说,要把流量、品牌、销量都留给商家,把安心、便捷和品质留给消费者。

  但愿,这不是一句空话。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