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行业在经历三年调整期后,终于冬去春来。
2025年上半年,头部券商净利润集体大增,营业收入除个别券商外也实现正增长,行业回暖信号明确。
其中,中金公司、国信证券、国泰海通表现尤为亮眼,营收同比增速分别达43.96%、42.77%、39.85%,行业排名均实现提升,目前,半年报营收超百亿元的券商已达十家,头部阵营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
合并券商的首份详细财报成为此次半年报的一大看点。国泰海通在合并后首次展现出强劲竞争力,上半年以163.21亿元净利润首超中信证券,成为行业净利润新冠军,其中财富管理业务贡献近三分之一净利润,毛利率同比提升10.27个百分点,成为其反超的关键动力,标志着行业正式进入半年“百亿净利润双雄”时代。
中金公司则上演“逆袭”戏码。凭借投行业务的爆发式增长,上半年投行收入同比猛增149.70%,达14.45亿元,其中港股IPO业务表现突出,前八个月承销金额超2024年全年,带动营收排名升至行业第六,创下近十年中报最佳成绩,净利润增速也以94.46%稳居头部券商第二。
国信证券同样实现重大突破,上半年以110.75亿元营收重返行业第八,这是其2018年以来首次在中报期进入营收前十。自营业务成为核心推手,收入达54.47亿元,占总营收比重近50%;财富管理与机构业务毛利率也反超招商证券,营收与利润差距持续缩小,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
头部券商营收转暖,行业迎业绩反弹期
经历了2022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的业绩调整与市场挑战后,证券行业终于在2025年上半年迎来强劲复苏。多家头部券商上半年营业收入实现显著增长,释放出行业整体回暖的积极信号。
从行业整体来看,过去三年券商经营面临较大压力。2022年,全行业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双双大幅下滑,同比降幅分别达21.38%和25.54%(中证协数据,下同),头部券商营收普遍出现滑坡。2023年,虽然行业营收微增2.77%,但净利润仍下降3.14%,特别是“827新政”调整IPO节奏后,投行收入大幅减少,对头部券商造成较大冲击。2024年,受“924行情”带动,券商四季度业绩有所回升,但上半年仍延续下滑趋势。
转机出现在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大部分券商上半年业绩预喜。
其中,中金公司、国信证券和国泰海通表现尤为亮眼,营收同比增速分别高达43.96%、42.77%和39.85%,行业排名分别提升3位、4位和2位,位列行业第六、第八和第二。
广发证券和申万宏源同样值得关注。广发证券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30.74%,在前十券商中增速排名第四;申万宏源以24.64%的增速位列第五。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家券商是仅有的中报营业收入排名连续两年提升的头部券商。广发证券从2023年中期第六名升至2024年第五,今年进一步提升至第四,重回2019年及之前的历史辉煌水平;申万宏源从2023年第十名、2024年第八名升至今年第七,创近十年来最好排名。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券商共有十家,排名依次为:中信证券(330.39亿元)、国泰海通(238.72亿元)、华泰证券(162.19亿元)、广发证券(153.98亿元)、银河证券(137.47亿元)、中金公司(128.28亿元)、申万宏源(116.95亿元)、国信证券(110.75亿元)、中信建投(107.40亿元)和招商证券(105.20亿元)。这一数据显示出头部券商整体实力增强,行业复苏态势明显。
国泰海通净利首超中信证券,财富管理成制胜关键
相较于往年,今年券商半年报有点不一样。国泰海通、国联民生,这两家于2025年一季度正式完成合并的券商,披露了合并以来的首份半年报。尽管此前,二者曾披露一季报,但由于一季报相对简略,可以说,此次发布的2025年半年报,是第一份能够较为详细地看出二者合并后业绩变化的业绩报告。
整体来看,合并后的新券商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其中国泰海通表现尤为抢眼。
由于合并以前,国泰君安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即能排至行业前三,当二者合并消息首次官宣时,市场即猜测其合并后可能会反超中信证券,成为新的“券业一哥”。
从2025年半年报成绩单来看,营业收入方面,中信证券“守擂成功”,仍然凭借330.39亿元位列第一,并且高出排在第二的国泰海通足足91.67亿元。
然而,如果看净利润,国泰海通已经站上冠军宝座,其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63.21亿元,超出第二名中信证券21.75亿元。
需要注意的是,中信证券被反超并非因其净利润表现不佳。实际上,中信证券今年上半年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多出31.64亿元,远高于除国泰海通以外的其他头部券商。
国泰海通上半年净利润增加110.05亿元,同比增速达到207.02%。其分外耀眼的净利润表现,使得中信证券略逊一筹。
国泰海通净利润反超中信证券,源自何处?
为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比两家券商半年报发现,由于二者披露的具体业务条线名称与统计口径存在差异,难以对比出确切差别。但可以确定的是,财富管理业务是国泰海通净利润反超的关键动力。
今年上半年,国泰海通财富管理业务实现收入97.72亿元,在披露这一数据的券商中排在首位。而且,其财富管理业务毛利率为52.16%,该业务利润约达50.97亿元,贡献国泰海通近三分之一的净利润。
中信证券未披露财富管理业务相关内容,其半年报中与之接近的披露项为经纪业务。上半年,中信证券经纪业务收入为93.19亿元,对应营业利润35.11亿元。
财富管理业务与经纪业务统计口径有所差异,两个数据无法直接对比。但从参考角度来看,国泰海通52.16%的利润率颇具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财富管理业务也是国泰海通上半年唯一一个毛利率同比提升的业务条线,并且足足提升10.2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其在财富管理业务上的发力之大。
此外,机构与交易业务也成为国泰海通重要利润增长点,实现营业收入68.60亿元,毛利率达62.60%,贡献利润约42.94亿元。各业务线条的均衡发展和盈利能力提升,共同推动了国泰海通净利润的历史性突破。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国泰海通此次净利润领先,不仅得益于合并带来的规模效应,更与其积极优化业务结构、发力高利润率业务密切相关。随着券商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大而强”与“精而优”并重的发展模式正在成为头部券商竞争的新焦点。
值得一提的是,往年半年报净利润超过百亿元的仅有中信证券一家,如今国泰海通的强势崛起,标志着行业正式进入“百亿净利润双雄”时代。这场券商“一哥”之争,不仅反映了市场格局的变化,更预示着行业未来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
中金逆袭杀回第六!投行收入暴涨150%,港股IPO优势显著
从营业收入同比增速来看,上半年表现最为亮眼的券商是中金公司,其实现营业收入128.28亿元,同比大增43.96%,营业收入排名提升至行业第六,为近十年以来最佳成绩。
净利润增速上,中金公司上半年同样名列前茅。除去受合并因素影响的国泰海通外,中金公司是增速最快的头部券商,同比增幅高达94.44%。
需要注意的是,过去两年间,中金公司半年报业绩排名持续滑坡。为何在两年下滑后,于2025年迎来显著增长?
关键在于:投行业务,尤其是港股IPO。
先来看几个细节。在投行条线下的IPO、再融资、并购重组等细分业务中,很长一段时期内,IPO被视为最具性价比,也是头部券商的重点发力所在。
在A股IPO领域,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华泰证券、国泰海通(合并前为国泰君安、海通证券)被视为头部梯队,相较于其他券商优势显著。其中,中金公司将更多精力放在了主板与科创板,在IPO节奏调降的2023年、2024年,这两个板块所受影响相对更大,使得中金公司投行业务所受冲击也更为严重。因此,过去两年间中金公司A股IPO业绩下滑明显,根据Wind数据,2022年—2024年全年,中金公司IPO承销金额分别为528.63亿元、322.45亿元、35.90亿元,对应排名第三、第四、第七。投行业务对业绩下滑的拖累可想而知。
不过,2025年以来情况大不相同。随着A股回暖,以及中金公司投行策略调整后效果的显现,截至8月31日,其年内IPO主承销金额排名跃升至第一,不过与中信建投、华泰证券的差距有限,均不足30亿元,年内后续存在被反超的可能性。
客观而言,中金公司A股IPO业绩改善对其投行收入大增有所助益,但贡献有限,港股IPO才是其投行收入提升的关键所在。
与A股IPO的多足鼎立不同,中金公司在港股IPO上拥有绝对优势。其港股IPO承销金额不仅常年位列中资券商第一,并且自2022年以来在包括外资机构在内的港股全部投行中也稳居第一。
过去三年间,由于港股IPO市场相对低迷,各家投行业务几乎都在缩水,优势明显的中金公司所受冲击也相对更大。
中金公司港股业务通过子公司中金国际开展。2021年全年,其港股IPO承销金额为305.82亿元;2022年缩水为229.05亿元;2023年更是骤减至77.39亿元;2024年改善至223.72亿元,但相较于2022年及之前仍存差距。
去年四季度以来,港股市场明显回暖,投行业务也随之大增。2025年前八个月,中金国际港股IPO承销金额已达225.82亿元,超过2024年全年,较排在第二的中信里昂(中信证券香港子公司)多出112.77亿元,优势颇为显著。
中金公司半年报数据类似,其投行上半年实现收入14.45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49.70%。其中,境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5.66%,营收占比提升至31%,成为重要引擎。
今年上半年,中金完成了宁德时代港股IPO(2023年以来全球最大IPO)、海天味业、三花智控等明星项目,服务中资企业全球IPO融资规模约111亿美元,位列市场第一。
国信营收重返第八!自营业务贡献半壁江山
2025年中报显示,国信证券以110.75亿元总营收位列券商第八。这是自2018年以来,国信证券首次在中报期进入券商营收前十,实现了排名的重要突破。
相较于2023年、2024年曾一度超越自身的浙商证券,国信证券不仅实现反超,且营收超出浙商证券49.68亿元,优势明显;面对此前常年领先的东方证券,国信证券同样实现大幅超越,营收领先30.74亿元;即便相较于中信建投(营收107.40亿元)和招商证券(营收105.20亿元),国信证券也实现了小幅超越,打破了此前的营收位次格局。
国信证券的营收同比增长率同样突出。2025年中报期内,其营收同比增长42.77%。而同期同行差距显著,中信建投、招商证券增速仅为12.72%和9.64%,浙商证券则同比下滑23.66%。
具体来看,投资与交易业务成为关键拉动因素。2025年1—6月,国信证券该业务营收达54.47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33.86亿元增长60.87%,增量达20.61亿元。与头部同行对比,这一优势更为凸显——招商证券“投资及交易业务”营收同比下降16.66%,直接拖累其整体营收增速。
事实上,国信证券自营收入自2022年起便呈稳步上升态势,自营业务占总营业收入的比例也持续提升,从2022年的26.86%增至2025年中期的49.18%,已接近总营收的一半。
需要注意的是,自营相关业务受A股市场波动影响显著:股市行情较好时,易获得更高投资收益;若股市相对低迷,该项收入下滑也会较为严重。这意味着若自营业务占总营收比重过高,可能导致公司业绩起伏较大。当前,国信证券自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已达49.18%,而招商证券该项占比仅为24.32%。
目前国信证券在营业收入上领先中信建投、招商证券的差距较小,分别仅为3.35亿元和5.55亿元。若A股市场出现波动,国信证券因自营业务占比高而产生的营收波动,很可能导致三者的营收位次发生变化。
除自营业务外,财富管理与机构业务同样是推动国信证券排名上升的关键因素。从财富管理与机构业务的收入变化来看,2024年中报时,招商证券、国信证券该业务收入分别为45.33亿元、36.03亿元,两者相差约9亿元;到2025年上半年,国信证券该业务营收增至52.15亿元,招商证券则增长至59.32亿元,双方收入差距缩小至7.17亿元。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从财富管理与机构业务的利润来看,国信证券与招商证券的差距缩小更为显著。2024年中报时,国信证券该业务营业利润约12.52亿元,较招商证券(19.56亿元)低7.04亿元。然而,今年上半年,国信证券该业务营业利润翻倍至26.82亿元,与招商证券(29.85亿元)的差距仅剩3.03亿元。
实际上,从财富管理与机构业务毛利率来看,国信证券已经反超招商证券。国信证券毛利率从2024年上半年的34.76%大幅提升至2025年中期的51.42%,招商证券该业务毛利率从2024年的43.16%提升至2025年中期的50.33%。今年上半年,国信证券该业务毛利率反超招商证券1.09个百分点。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国信证券投资银行业务仍然面临较大压力,其投行业务营业利润率仍为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