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贾丽)8月4日,百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望股份”)发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首次实现盈利。这家曾被贴上“亏损”标签的港股上市公司,在AI与数据智能战略的双轮驱动下,完成了从“战略投入期”向“价值兑现期”的关键一跃。
公告显示,百望股份2025年上半年预计实现收入3.3亿元至3.8亿元,同比增长17%-35%;其中,AI业务贡献5800万元至6300万元收入。
战略转型兑现业绩
值得关注的是,百望股份盈利能力的提升,净利润预计达300万元至500万元,相较去年同期4.46亿元的净亏损,完成反转;毛利率跃升至45%-50%,同比提升5.8-10.8个百分点。
这一变化并非偶然,而是战略转型的必然结果。2024年起,百望股份从传统SaaS财税服务商向AI数据智能公司转型,将积累十年的交易数据转化为生产力。
在成本端,公司通过“三箭齐发”实现精细化管理:精细化运营实现毛利率扩大、运营效率提升及经营开支节省。这些举措使经调整净利润(非IFRS)达400万元至600万元,较去年同期8120万元的经调整净亏损,改善幅度超8500万元。
从合规工具到业绩增长引擎
百望股份负责人表示,百望股份的护城河,藏在两张“数字名片”里:一是发票处理量达206.8亿份,同比增长45%,相当于全国每3张发票就有1张通过百望云平台开具;二是累计处理交易金额953.5万亿元,相当于2024年中国GDP总量的7倍。
百望股份CEO付英波对此直言:“人才是可以买的,算力也是可以买的,但数据是不能买的,核心数据企业都会握在自己手里”。
这背后是百望股份从财税服务商变身为AI数据智能领军者的商业密码。
智能体商业化落地
当通用大模型公司仍在亏损泥潭中挣扎时,百望股份选择了一条差异化路径:避开通用模型竞赛,聚焦财税、金融、供应链等垂直场景,将开源模型的通用能力与行业数据深度融合。百望股份AI智能体产品矩阵的推出,让其数据价值变现进入快车道。
招银国际分析认为,百望股份以财税数据的天然结构化特征,在供应链风控、企业合规等场景具备先发优势。公司的数据稀缺性与场景结合形成差异化壁垒,其票据数据具备强真实性、实时性与结构化特征,为AI训练提供“高级燃料”。
更为关键的资本动作正在推进,据了解,百望股份H股“全流通”申请进展顺利,计划将1.35亿股内资股转为H股流通,完成后有望吸引更多国际资本,为数据智能战略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