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半年报披露落下帷幕,近期,上市券商纷纷召开半年度业绩说明会,分析上半年经营亮点和挑战,部署下阶段重点工作及战略发展方向,并就投资者关切话题进行一一回应。截至9月9日记者发稿,已有中信证券、华泰证券等15家上市券商举行了半年度业绩说明会,其中,券商自营业务发展战略、海外业务拓展规划等话题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自营业务践行多元策略
上半年,自营业务为券商第一大收入来源。数据显示,上半年,42家上市券商合计实现自营业务净收入1123.54亿元,同比增长53.53%,占整体营收的比例为44.61%。
在国泰海通非银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刘欣琦看来,当前,自营业务转型已成为证券行业的重要命题,自营业务商业模式、转型进程、投资交易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已成为券商业绩分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业绩说明会上,各大券商纷纷披露自营业务的独到“打法”和未来发展方向。例如,中国银河表示,上半年,公司权益自营规模有所扩大,高股息红利投资保持较大规模,并积极布局科技行业。债券投资策略方面,一是加强对宏观经济和政策动向的跟踪分析,灵活调整投资组合的久期;二是运用多元化策略组合来增厚收益、对冲风险,除了传统的方向性投资,公司还积极运用各种相对价值策略和市场中性策略;三是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不断加大对于科创债等品种的研究和投资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多元、稳健、灵活”正成为券商自营业务发展的战略共识。东北证券权益自营业务致力于构建多元化盈利模式,重点围绕红利、价值和成长类资产进行配置,同时加大非方向性投资布局力度,持续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和创收能力。固收投资方面,持续提升投研能力,实时调整投资策略,重点捕捉交易性机会。
长城证券也表示,在权益投资方面,公司坚持“高股息+”策略,将低波动类高股息资产作为盈利基石,根据市场情况灵活配置、严控回撤。债券投资方面,积极探索业务转型之路,加强大类资产配置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债券投资多元化策略,整体上搭建更加合理、适应市场和资金属性的资产组合。
加速延伸海外业务网络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持续推进,中资券商正加速“出海”,积极拓展国际业务版图,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上半年,多家头部券商实现了亮眼的国际业务收入,同时,中小券商也正通过加速设立国际子公司等方式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国际业务已成为驱动中资券商业绩增长、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引擎。
在被问及海外业务发展规划时,中信证券表示,近年来,公司全面加强国际化战略部署,国际化发展加速推进。上半年,在中国香港财务报告准则下,子公司中信证券国际实现营业收入14.9亿美元,同比增长53%;实现净利润3.9亿美元,同比增长66%。未来,公司将全力服务中资企业、机构和个人客户日益增长的对外投资需求,努力成为中国客户“走出去”和外资客户“引进来”的首选服务机构,加速完善全球重要金融市场的业务布局,全面提升跨境综合金融服务水平。
申万宏源上半年国际业务也表现亮眼,子公司申万宏源国际实现营业利润1.74亿港元,同比增长519%。申万宏源表示,公司下一步将继续夯实业务基础、加强风险管控,加大境外融资并购、境外财富管理等业务布局力度,服务国内企业“出海”和产业链国际化,依托跨境交易等业务资格,为全球高净值客户提供一站式资产配置服务。
同时,中资券商正通过设立国际子公司等方式延伸海外业务网络。今年以来,西部证券、第一创业陆续披露设立国际子公司的相关计划,加码海外布局。此外,多家券商也表示,将发挥多地国际子公司协同效应,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例如,东吴证券表示,将发挥子公司东吴香港全牌照优势,增强业务拓展能力和盈利能力;加强与子公司东吴新加坡的业务协同,努力延伸服务网络至东南亚主要经济体,提升区域影响力。
“国际业务正成为中资券商的重要竞技场,同时,‘出海’也是中资券商迈向国际一流投行的必经之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企业跨境融资需求、居民跨境财富管理需求的持续增长为券商带来了丰富的业务机遇。未来,券商应加大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布局力度,打造完善的国际服务链条,进一步推进境内外业务深度融合,构建差异化优势,持续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