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记者吴佳楠深圳报道
7月30日,深圳交出上半年工业成绩单。就工业数据看,上半年深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47.1%。
在这之中,深圳高技术产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民用无人机、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9.0%、38.0%、35.8%,有力支撑深圳工业数据稳增长。
这背后是今年以来一家家鲜活企业卡位新兴产业的蓄势发力:华为官宣昇腾384超节点真机,可长期满足行业算力需求;优必选中标超9千万元机器人订单,全新推出全尺寸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雷鸟创新发布X3 Pro AR眼镜,刷新轻量级AR眼镜认知;大疆、影石分别“跨界”扫地机器人、无人机产品,拓展产业边界。
这些专注于各工业细分领域的企业,在智能制造上的创新发展正是深圳这一工业大市的生动注脚。当前,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1.5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近45%。
摊开全国重点工业城市地图,今年上半年,苏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无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重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上海全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追赶态势明显,深圳接下来如何稳住“工业第一城”地位已是重要课题。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深圳上半年工业经济展现出较强的韧性,特别是高技术产品产量的持续增长,反映了深圳在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创新和高端制造领域的显著优势。
他认为,接下来,深圳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持续发挥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创新机制优势,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并推动技术商业化,加快在新兴产业和未来技术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布局。
智能制造热潮涌现
2024年,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超5.4万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连续3年稳居中国“工业第一城”。
支撑深圳“工业第一城”的正是高技术制造业的深厚基础,这在上半年经济数据中也有所体现。上半年,深圳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稳步提升,尤其是在工业大类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已连续4个月回升。
今年以来,华为首次展出昇腾384超节点,可提供高达300 PFLOPs的密集BF16算力,性能接近英伟达GB200 NVL72系统的两倍;立讯精密收购闻泰科技旗下部分业务,与现有精密制造能力形成深度互补;中兴通讯通过自研芯片、AI服务器、超大规模集群、智算一体机等产品,打造全栈国产化智算产品……
依托电子信息产业链优势持续输出,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AI眼镜等智能硬件领域的新兴产业多点开花发展。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上半年比亚迪新能源客车出口2082辆,同比增长45%,占据27.29%的市场份额,稳居行业第一名。
在机器人领域,深圳7家企业入选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百强名单,居全国首位;优必选Walker S2无需人工干预或关机,可实现3分钟极速自主换电;众擎机器人攻克前空翻技术壁垒,成为全球少数实现该能力的企业;乐聚已实现100台“夸父”机器人的量产交付。
在低空新赛道,深圳已集聚1700余家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包括大疆创新、道通航空等无人机研发制造企业和丰翼科技、美团无人机、东部通航、中信海直等低空应用企业,低空经济产业链相关企业规模数量居全国第一。
值得关注的是,深圳不少新兴企业通过拓展产业边界,实现跨界创新发展:影石官宣推出全球首款全景无人机,可拍摄8K全景视频;大疆发布首款扫地机器人“DJI ROMO”,随后推出全景相机产品。
如此的跨界创新,在受访专家看来,无疑将产生大规模需求量的新品类,为上下游企业创造机遇的同时,也驱动深圳本土供应链技术同步升级,最终锻造出更具韧性的产品和技术,带动深圳在新兴产业中碰撞出更大的成长空间。
此外,新兴产业在深圳创新发展的同时,也挖掘出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新动能,加速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正如深圳的眼镜产业,正在AI的赋能下迸发潜力。
今年以来,创维XR发布首款全场景AI智能眼镜,颠覆传统智能眼镜的体验边界;雷鸟发布X3 Pro AR眼镜,可提供更多智能交互方式;LOHO眼镜与闪极联合推出AI智能眼镜“拍拍镜”A1产品,一“镜”实现拍照、录音、听音乐。
创维数字项目经理熊正清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创维XR全场景AI智能眼镜的推出,既是对传统眼镜的重新定义,也依托AI的开放生态和终端整合能力,加速深圳消费级AI眼镜的普及进程。
正是以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无人机、全景相机、AI眼镜等智能硬件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托举深圳工业整体向高科技底色发展。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高技术产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民用无人机、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9.0%、38.0%、35.8%。
林江表示,深圳工业上半年整体稳步增长,显示深圳工业经济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展现出较强的韧性。一方面是市场需求带动,例如民用无人机产量增长59.0%,反映了深圳的消费级和商用无人机市场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是一批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依托强大的研发能力,构筑起深圳在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完善的产业链生态。
下阶段如何发力工业经济
不难看出,当下的深圳工业随着智能硬件与AI生态的创新融合,正呈现出传统产业动能转换、新兴产业落地发展的特征,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工业经济的韧性前行。
不过,尽管上半年深圳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稳步提升,仍需要关注的是,上半年,深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对比全国其他工业大城,上海全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苏州、重庆、无锡分别是8.0%、5.6%和6.7%。
追赶态势明显,深圳如何稳住“工业第一城”地位备受关注。
林江表示,深圳的城市特征在于以创新驱动为核心,这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持续动力。当中,深圳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创新机制灵活高效,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并推动技术商业化,让全球科技领先企业扎根深圳,推动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制造的完整创新链条。
科技创新正是深圳产业发展的关键词,当前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2.3%。长期以来,深圳形成了“六个90%”的发展经验,即90%以上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职务发明专利、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集中在企业的占比均在90%以上。
从趋势看,在深圳,既有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一众世界500强企业“挑大梁”,也有大疆、优必选、众擎、影石等掌握新兴产业细分赛道核心技术的明星企业,更有1.1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还有超千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些企业形成的创新矩阵已成为支撑深圳工业智造和增强产业链韧性的蓄势力量。
正是如此丰富的企业创新梯次,形成了深圳特有的大企业孵化“独角兽”的全产业链创新协作生态优势特征。根据《GEI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5》,深圳共有42家企业上榜,其中包括微众银行、荣耀、引望智能、润鹏半导体等在内的多家独角兽企业正是从腾讯、华为、华润等深圳大厂构建的产业生态中孕育而生。
科技创新企业的集聚成势,也让深圳逐渐形成从“机器人谷”到“具身智能港”,再到“独角兽走廊”的创新生态,热潮持续涌动。
新兴产业的积蓄后劲在企业创新集聚之外,更需要一个个先进制造业项目的落地建成:长盈精密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预计年底投入使用,创维光伏项目预计明年建成投产(一期)……正是上半年深圳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实现两位数增长的具体实践。
林江表示,深圳上半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47.1%,显示企业正加快生产设备和技术的升级,为锻造产业发展的长期竞争力奠定基础。
今年6月,《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对创新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出一批重要改革举措,不仅对加快构建具有深圳特点和深圳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明确方向,也为深圳工业锻造产业链发展韧性提供指引。
“深圳的工业体系以高技术产业为经济支柱,拥有电子信息、智能硬件等产业的完整供应链,从元器件到终端产品制造形成高度集成的优势。”林江表示,发力工业经济,接下来要持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在新兴产业和未来技术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布局,同时持续发挥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灵活高效创新机制,继续优化营商环境与政策支持,为创新企业提供更好的环境,吸引和留住全球高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