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申俊涵北京报道
在宇树、智元、优必选接连拿下大额订单之后,又一家人形机器人公司在商业化层面形成突破。
8月1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松延动力宣布7月份实现了量产交付105台人形机器人。其中,N2人形机器人交付量为92台,E1人形机器人交付量为13台,环比增长176%,创下公司成立以来最高量产及交付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松延动力启动量产不足2个月,即实现了单月破百台交付规模的成绩,单月交付量已跻身人形机器人赛道头部。同时,公司官方表示,松延动力仍处于产能快速爬坡阶段,团队正在努力快速且持续地提升交付能力和质量,以保证产品稳定可靠地交付给广大用户。
“此前松延动力拿到过大量的人形机器人订单,但是只有能够成功量产交付履约,才能够算真正完成商业化闭环。”英诺天使基金管理合伙人周全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
他指出,这次松延动力单月交付量突破百台,证明了团队具有快速组织大规模生产,快速爬产的超强执行力,也帮助松延动力完成了能力板块的闭环验证。对于一家商业化的机器人公司而言,拿单和交付同样重要,只有两块能力兼备,才能完成商业化闭环。
订单激增后全力做好交付
松延动力成立于2023年,创始团队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院校。公司创办以来,已经完成五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英诺天使基金、SEE Fund无限基金、水木清华校友种子基金、九合创投、北京未来科学城基金等。
今年4月19日,在北京亦庄举办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上,松延动力旗下的N2机器人获得亚军,吸引外界大量关注。出圈之后,公司迎来订单激增。据了解,在马拉松结束的两个月后,松延动力的总订单规模已经突破2500台、总合同额超过一亿元——这让松延动力成为当时继宇树科技之后,又一家销量破千的人形机器人公司。
“今年下半年,我们最大的目标是把机器人的生产和交付做好,争取把订单破亿元变成确收破亿元。明年,我们的目标是交付量达到万台。”今年6月,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说。
为了批量化的交付稳定可靠的人形机器人产品,松延动力在北京、常州和东莞布局了生产基地。公司北京工厂位于昌平区未来科学城,拥有3000平米的标准厂房面积;常州工厂布局在天宁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拥有2100平米的标准厂房面积。此外,松延动力还有专注于仿生人形机器人生产的东莞基地。
姜哲源形容,交付是一道“鬼门关”。如果产能达不到、交付不过来,客户们都会来催,到那时公司的沟通成本会非常巨大。此外,就算产量达到预期,还存在一个风险,如果机器人交付后可靠性不够,出现大量损坏返修的情况也是公司无法承受的。
由此,姜哲源曾经拉着全公司的硬件组、生产组一起,召开了“百日誓师大会”——大干100天,解决量产和交付问题。他表示,拼尽全力做好交付,是今年最重要的一件事。
人形机器人行业量产交付进入马拉松“起跑阶段”
今年,人形机器人仍然是资本最为关注的热门领域。松延动力在今年3月完成两轮过亿元融资,据悉,公司近期有两轮新融资正在交割,分别是A++轮和Pre-B轮,融资规模约数亿元。
除了松延动力获得新融资,今年新完成融资的人形机器人公司还包括宇树科技、银河通用、星海图、千寻智能、它石智航等。其中,它石智航(TARS)完成的天使轮1.2亿美元融资,创下中国具身智能行业天使轮最大融资额纪录。银河通用的11亿元融资、宇树科技的7亿元融资也都让人印象深刻。
在寻求融资的同时,人形机器人公司也在持续寻求商业化突破。7月18日,优必选中标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9051.15万元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这是优必选目前中标金额最大的采购订单。此前,还有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中标中国移动旗下公司“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总金额达1.24亿元。
“如果公司一直需要靠融资支撑,容易受到资本市场环境波动的影响。我们希望尽快打通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售后的商业化闭环,再通过售后反馈进一步促进技术研发突破。当成为一家有利润、有正向现金流的公司,公司发展才能更健康,才有资格去追逐星辰大海。”姜哲源此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说。
当头部企业频频获得新订单、在交付层面取得新突破,人形机器人企业是否已经迎来商业落地爆发时刻?对此,周全表示,人形机器人行业共同的理想是实现通用具身智能,当前全行业的订单及交付规模还远未到所谓的爆发的时间点,仅仅算是一场马拉松完成了起跑。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多家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存在同质化竞争情况。周全认为,人形机器人行业需要关注两大要点:高产品力产品和高价值场景,只有完成产品和场景的匹配才能够实现规模化的商业化。
“松延动力的订单主要来自于教育,科研,文旅展示和商业演出几大领域,与友商重合度较高。而松延动力团队目前重点工作在两个方面,现有场景的加强渗透以及新场景的开拓。人形机器人行业目前的场景开发程度尚处早期,松延动力大力开拓新场景,能够一定程度避免一些同质化竞争。”周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