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2日,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赴深圳,围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这一前沿产业进行了专题调研。此行调研目的明确,即关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深圳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已经形成“硬实力”支撑。据《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12亿元,同比增长12.58%。同年,深圳在机器人产业领域共发生72起融资事件,占全国近四分之一,位居首位。
此行调研的企业——优必选、越疆科技、乐聚机器人和元象信息科技,覆盖了从底层AI算法、核心零部件到硬件整机、行业应用等关键环节。这些企业共同构成了一个观察深圳AI与机器人产业的窗口。它们的业务版图,“拼”出了深圳在这一新赛道上从“大脑”到“四肢”的完整布局。
擘画产业发展蓝图:四家深圳企业有何来头?
产业的崛起,始于作为“大脑”的底层AI技术。深圳元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元象科技”)研发出国内最大规模的MoE大模型,跻身独角兽行列。这表明,深圳的产业雄心并非仅限于硬件制造,更在于掌握定义未来的核心算法能力。
元象科技副总裁孔博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黄坤明书记此次调研勉励企业保持定力,强化协同,以更大力度推进研发创新,推动产品进一步强功能、优体验、降成本,大力开拓应用场景。这让我们感到倍感振奋、倍增信心。
未来,元象将继续锚定“AI+3D”融合赛道,聚焦通用大模型、感知与认知智能等前沿方向,加大研发投入、加速产品迭代;同时携手生态伙伴,大力拓展文化消费、商业服务、泛娱乐社交等多元场景应用,让技术真正落地生花。“人工智能产业正迎来‘破土而出’的黄金窗口期,我们坚信,在省委、市委的坚强支持和政策护航下,元象必将为广东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新支柱产业集群贡献更多力量。”
在今年7月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深圳科技巨头也纷纷秀出“软实力”,如腾讯的混元大模型持续迭代,荣耀则正式开源其自研的70亿参数多模态感知大模型MagicGUI,展现了深圳在AI“大脑”层面的深厚积累。
在坚实的“大脑”基础上,是形态各异、功能强大的硬件“身体”。作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展示了其在产业化方面的领跑身位。其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通过全球首创的热插拔自主换电系统,旨在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真正走向工厂。
在WAIC上,由优必选作为主要发起单位研发的“天工Ultra”机器人也高调亮相,它正是此前以2小时40分42秒创造人形机器人半马世界纪录的“冠军”,其稳定的运动控制能力引发广泛关注。
同样备受瞩目的还有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其“夸父”人形机器人不仅是全球首款5G-A人形机器人,更在WAIC现场展示了超过20厘米的连续跳跃能力。在WAIC上进行全球首秀的深圳赛博格机器人Cyborg-R01,是中国首款重载人形机器人,双臂负载达20公斤,专为高危工业场景设计。这些产品显示出深圳企业不仅追求通用性,也在不断攻克垂直领域的特定技术难题。
除了人形机器人,专用机器人领域同样不乏亮点。深圳市越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期发布的六足仿生机器狗,在高稳定性、高负载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旨在解决传统移动机器人在复杂地形下的应用局限,为具身智能在特种场景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综合来看,这四家企业分别代表了底层AI算法、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前沿技术融合以及特种场景应用。黄坤明在与企业交流中肯定了他们在自主创新上的进展,并勉励其要不断巩固增强核心竞争优势。同时,这些深圳企业也在WAIC、WRC等国际舞台上频繁“亮剑”,清晰地勾勒出其“软硬兼施、整机与零部件齐飞”的产业全景。
引领多场景应用落地:千亿级产业加速爆发
从展会上的概念演示,到工业、商业、服务业的真实场景,深圳的机器人产业正全面进入应用落地驱动的爆发期。
政策的“指挥棒”清晰有力。今年3月,深圳发布《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要新增培育估值超百亿元企业10家以上,带动关联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以上。
市场的反应则更为直接,一系列“硬核”数据印证了产业的强劲势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截至2024年底,深圳机器人企业总量已达74032家,全年新增14534家,同比增长高达39.64%。产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增速高于同期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平均水平。
对此,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国平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分析:“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是经济稳健开局的关键支撑。在如此大的经济体量上,依然能实现高增长,说明深圳的产业结构优化成效显著。”
资本用真金白银为产业的未来投下了信任票。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共发生72起融资,占全国近四分之一。其中,种子轮和天使轮的早期融资占比较高,反映出资本市场对深圳该领域前沿创新生态的高度认可。
产业的繁荣,最终体现在火热的应用场景中。在近期的WAIC和WRC上,“能干活”成为深圳机器人的统一标签。乐聚机器人将工厂流水线直接搬进展厅,其“夸父”机器人现场演示了从传送带抓取、递送质检到再次放回的全流程自主作业。智平方的通用智能机器人AlphaBot则在现场熟练地制作冰淇淋和咖啡,展示了其融入商业和生活场景的潜力。这些“名场面”生动诠释了深圳机器人产业正从技术展示迈向价值创造,亦表明深圳正将庞大的城市体系,作为机器人技术迭代和场景验证的最佳“试验场”。
AI与机器人产业“试炼场”:深圳如何走在前、作示范?
在调研中,黄坤明要求深圳奋力在培育经济新动能、壮大产业新支柱上走在前、作示范。这既是期许,也是对深圳现有模式的肯定。
深圳的“秘诀”之一,在于其极致高效的产业生态。在有“机器人谷”之称的南山区,创新要素正高密度聚集。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冷晓琨曾感叹:“需要的零配件,供应商都可以在一个小时之内来到现场。”“机器人谷”内诞生了“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协作机器人第一股”越疆科技、“激光雷达第一股”速腾聚创等一批龙头企业,产业链供应链本地化率据称已突破60%。
“深圳的优势在于响应快、链条全。”张国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深圳形成了从设计到零部件、再到市场化测试应用的全链条机器人生态,具备全国最快的产品迭代与落地速度。‘机器人谷’的崛起,也代表深圳在新质生产力领域的主动突围。
其次是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黄坤明强调,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并聚焦攻克通用大模型、重点零部件、工艺软件等关键共性技术。这与深圳的实践不谋而合,“机器人谷”内不仅有龙头企业,更汇聚了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形成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网络。
最后是全力拓展应用场景,以“用”兴业。黄坤明在调研中明确提出,要先行先试推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在工业制造、科研服务、商业服务、家庭服务、养老助残等场景的应用示范和推广。以应用牵引技术突破、促进产品迭代。
当然,这也具备诸多挑战。张国平指出,高端零部件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短期难以解决,是深圳机器人乃至AI产业发展的现实掣肘。
总体而言,此次调研既是对深圳AI与机器人产业成果的检阅,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动员令”。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深圳正立足其独特的产业生态和创新优势,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为广东乃至全国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路径、作出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