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闭幕式在深圳宝安欢乐剧场隆重举行。海面倒映着点点星光,15位大提琴演奏家奏响动人乐章。随着旋律渐弱,灯光依次变暗,本届全运会的主火炬也同步缓缓熄灭。在全运会会旗完成交接后,湖南正式接过承办权,第十六届全运会将于四年后精彩继续。

十五运会赛事帷幕落下,智慧城市进程却迎来新起点。从全球首个5G-A人形机器人火炬手“夸父”完成自主点火交接,到跨境马拉松选手借助“人脸识别+手环定位+计时计分”实现“无感通关”,再到液态画布自闭幕式水上舞台缓缓升起……这些赛场上的科技星火,正悄然点亮千行百业。
赛时应用:一场高科技的集中展示
赛事期间,深圳以一系列创新实践,呈现出一场贯穿全流程的“科技全运”示范。
开幕式上,人形机器人以“群体协同”方式奏响千年礼乐,AIGC生成的吉祥物动画与全息投影虚实交融,营造出跨越时空的视听盛宴。这些机器人并非简单执行指令,而是依托高精度视觉系统实现毫米级定位,精准敲击出穿越千年的韵律。
在火炬传递中,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火炬手“夸父”展现出优异的运动控制能力。依托5G-A网络构建的“信息高速路”,其数据回传时延被压缩至毫秒级,实现了全程自主运行。新一代运动控制技术突破了传统机器人步态固化的限制,使“夸父”在斜坡路段和单臂负重时也能实时调整姿态、稳定前行。
赛事运行方面,深圳基于智慧城市数字底座,集成开发出统一的赛事指挥系统,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赛事全流程的精准调度与高效管理。深圳市体育中心体育场部署了由4207个信号天线和1767个无线AP设备构成的全域感知网络,结合5G通信技术,可在0.05秒内完成足球轨迹计算与边界判断;宝安体育中心则构建了高拟真度的数字孪生运营平台,对全馆近万台设备的运行状态与能耗数据实现实时监测与智能预警。
在深港跨境马拉松赛中,深圳赛区创新采用“人脸识别+手环定位+计时计分”三重核验机制,达成了“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的无感通关体验,助力选手顺畅跨境。
闭幕式上,液态画布、裸眼3D、智能穿戴、5G云控、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再次集结,为赛事画上充满科技感的句点。
产业落地:从场景示范到价值转化
全运赛场不仅是科技产品的演示窗口,更是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
完成火炬传递使命的人形机器人“夸父”,正加速走向产业化。目前,乐聚机器人已向北京汽车交付第一百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并收获多家知名车企的订单。此外,乐聚机器人常务副总裁柯真东表示:“我们正与深圳华润推进体育场景的机器人落地,探讨在捡球、发球等具体环节的应用,以及在体育文创店提供智能导览服务。”
优必选聚焦搬运、分拣、智检等环节,其机器人产品已进入吉利、比亚迪、顺丰等企业的实体工厂投入实训。众擎机器人计划在未来两年实现搬运、物流等场景的规模化部署,预计明年交付3000台机器人。
多伦科技与众擎机器人的战略合作更具示范意义。据了解,双方签署了三年内采购不少于2000台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的协议,这些机器人将重点部署于车管所、交通安全体验中心等交通场景。多伦科技董事长章安强指出:“基于明确的客户需求,公安、交通与新零售是我们首批落地场景。未来还将推出智能导办、交通安全劝导、机场安检、安防巡逻等多类机型,持续拓展应用边界。”
全民全运:科技价值的延伸与升华
十五运会的科技实践,构建出“需求牵引—技术研发—场景验证—产业转化”的完整闭环。赛场,成为这一闭环中最具挑战性的“试炼场”。对企业而言,全运舞台提供了真实的应用环境,推动技术在实际检验中快速迭代、加速成熟;对城市而言,赛事中应用的科技能力,将转化为持久的城市智慧治理。
近年来,深圳加快推进“极速宽带先锋、人工智能先锋、数字孪生先锋、全球数字能源先锋”四大先锋城市建设,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十五运会深圳赛区执委会科技专班常务副组长、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何建辉表示:“本次深圳赛区不仅为科技企业搭建了广阔的应用舞台,更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从赛事场景延伸至产业升级与城市治理等领域,实现科技创新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双向奔赴。”
赛事期间打磨成熟的大数据与AI指挥系统,将成为城市“智慧大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运定制的智能安防体系,经适配后可广泛应用于机场、车站、大型商超等公共场所;精准复刻场馆的数字孪生平台,也将沉淀为智慧城市运营的关键资产。场馆中建设的“光储超充”与“车网互动”一体化设施,作为全球首创构网型储能供电模式的示范点,将加速推广,助力深圳构建更韧性、更绿色的城市能源体系。
深圳赛区还充分考虑残特奥会需求,应用了智能爬楼轮椅、外骨骼机器人等二十余款科技助残产品。这些产品未来将被纳入粤港澳大湾区无障碍城市建设标准,让“全民全运”的理念真正落地生根、温暖人心。(图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