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18 18:12:01 股吧网页版
中国创新药烈火烹油:突破性涨幅背后的产业质变|创新药观察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杨燕

  政策松绑、产业沸腾、股价翻倍……沉寂四年的创新药赛道正以雷霆之势重回资本市场舞台中央。

  截至7月17日收盘,港股创新药板块全线飘红,康方生物、信达生物等创新药龙头股价屡创新高,恒生创新药指数今年以来涨幅已达到惊人的93.46%,创新药板块集体上演“王者归来”。

  资本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拥抱创新药板块,而在产业一线,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BD出海交易额已逼近500亿美元。曾经被“IPO收紧”“开盘即破发”笼罩的行业,已然实现了惊天逆转。

  回看过去三年,创新药板块一度跌至冰点,港股18A板块超80%的创新药企股价腰斩,甚至跌破发行价,“从‘至暗时刻’到‘烈火烹油’,还是因为行业现在能比较清楚的算出投入和收益这笔账了。”一位资深医药投资人对《华夏时报》记者感慨。

111.png

  政策春风:拆解创新药紧箍咒

  事实上,2025年以来,创新药的火热行情已经延续了较长的时间,诞生了德琪医药、和铂医药、加科思、舒泰神、三生制药等多支股价翻倍的“市场宠儿”。而近期再次引爆这场行情的核心引擎,是政策面的超预期转向,精准拆解了长期压在行业头上的“三座大山”。

  7月15日,国家医保局宣布第十一批药品集采启动,首次明确“集采非新药,新药不集采”原则。这意味着创新药将避开价格战泥潭,保护了药企的核心利润预期。

  “政策为创新药划出了安全区,给行业吃了定心丸。”上述投资人坦言,“创新药企业研发回报周期有了保障,才会敢投入,舍得投入。”

  上半年以来,医药行业资本端频频释放利好消息,中国证监会近期发布《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上海证券交易所紧随其后出台配套细则,此前科创板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标准上市,同样直击行业融资痛点。

  “资本市场服务能不能覆盖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是制度包容性的关键标识。”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在陆家嘴论坛上强调。对研发投入巨大、盈利周期漫长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融资输入等同于生命线。

  支付端的改革同样在大步迈进。近半年来,国家层面首次提出“制定创新药目录,支持创新药发展”,并着力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通过基本医保、惠民保、商业健康保险构建的多层次支付体系,高价创新药终于找到落地通路。

  政策组合拳精准拆除了压在行业头上的“三座大山”——价格压制、融资无门、支付受限,有别于其他新兴产业,医药行业一直以来都有着强政策监管属性,政策春风的温和暖意,对于行业无疑是一剂强有力的强心剂。

  毕马威中国医疗健康和生命科学行业审计主管合伙人黎志贤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近期相关部门推出的一揽子更具包容性、适应性的制度改革,着力打通支持优质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堵点难点,同时进一步加强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整体来看,资本对健康科技产业还是具有较强的倾向性的。

  产业升级:从“卖药”到“卖知识产权”

  政策只是导火索,真正的内核是产业竞争力蜕变。在全球医药行业的竞赛中,国内药企正在蹚过那条证明自身实力波涛汹涌的大河。

  License—out(海外授权)爆发成为行业面对外界“盈利预期”的精妙解决方案。2025年上半年,仅BioBAY园区企业就完成近120亿美元出海交易,无论是传统药企还是初创biotech公司,都不乏令人惊喜的案例涌现。

  三生制药将PD-1/VEGF双抗以60.5亿美元授权辉瑞,创下国产创新药单笔纪录;康方生物双抗依沃西(AK112)获得50亿美元授权款,其头对头试验甚至击败全球“药王”K药。

  “MNC是全球真懂药的‘挑剔买家’”一位资深医药投资人曾对《华夏时报》记者感慨,“十几亿美金首付款,是对中国研发质量最硬核的认可。当前BD交易机遇比融资更重要,错过可能危及生存。”

  当企业收入曲线变得可追踪、可预测,投资逻辑便从早期“押注科学突破”的赌博,转向基于成长性的价值判断。

  二级市场的狂热正逆向激活全产业链,更深远的影响是一二级市场联动开始修复。二级市场的估值回暖与退出预期改善,正逐步向一级市场传递信心。

  面对当前的火热行情,黎志贤同样强调,License—out出海是否能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的领先性及商业化前景,才会有机构愿意“买单”。

  毕马威首届健康科技50报告是分析2020年至2023年,A股健康科技上市公司呈现出研发投入占比稳步上升的趋势,但整体的研发投入水平仍较低,仅有5%左右,其中2023年研发投入占比是5.1%。按行业赛道来看,医保科技研发投入占比最高,但仍不足10%。医疗科技和医药科技的研发占比虽整体呈浮动上升趋势,但仍维持在较低水平。

222.png

  License—out虽带来现金流与国际认可,但中国药企最终需要建立自主的全球商业化能力,单纯做研发外包并非长远之策。

  “投资创新药是马拉松,不是短跑,它需要对抗噪音的勇气。”上述投资人士在交流时多次对《华夏时报》记者强调,需警惕短期情绪过热。产业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持续产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临床数据扎实,跟紧不掉队。

  黎明将至,但长跑刚过弯道。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