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前钉钉CEO叶军(花名“不穷”)正式离职的消息得到确认。此前,有消息称,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叶军(花名:不穷)即将离职,已走完审批流程,但具体离职日期未定。
叶军的离职并非突然,早在今年3月阿里收购钉钉创始人陈航(花名“无招”)创办的两氢一氧公司并安排其回归执掌钉钉时,叶军被调回集团“另有任用”的举动就被内部解读为淡出核心管理层的信号。
人事变动的背后是阿里加速AI战略。在AI技术重构企业服务的当下,钉钉正站在十字路口。
从1到100
一直以来,叶军算得上是阿里To B业务的关键人物。
他于2007年加入阿里巴巴,其职业生涯几乎贯穿了阿里企业服务发展的全过程——他曾在多个部门任职,包括阿里软件、速卖通、企业智能等。
2020年疫情期间,叶军带队开发了全国首张健康码,展示了政务数字化的巨大潜力。同年,他主导了“浙政钉”项目,推动浙江省政务数字化进程。这些成就为他赢得了第三届“最美浙江人·最美科技人”奖项以及首届“杭州数字工匠”称号。
2021年,钉钉创始人陈航(无招)离职创业后,叶军接任钉钉CEO,成为钉钉第二任掌舵者。当时正值钉钉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彼时的钉钉虽坐拥超3亿用户、5000万企业组织,但商业化进程缓慢,仍依赖阿里输血,经过疫情期间用户暴涨后,如何将流量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型成为首要课题。
2022年3月,钉钉对外宣布,开始商业化,随后为钉钉定下了2025年实现盈亏平衡的目标。叶军上任后,开始推动商业化转型,将核心指标从日活用户转向年度经常性收入(ARR)和活跃企业数。他推行“云钉一体”战略,将钉钉并入阿里云体系,并组建政企服务团队,重点拓展大客户市场。
在叶军任期内,钉钉的商业化取得一定进展。2024年11月,钉钉公布2025上半财年ARR超过2亿美元。截至2025财年,钉钉年收入超过30亿元,付费企业超12万。可见,叶军成功将钉钉带入了商业化轨道,为阿里在企业服务市场赢得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不过,钉钉所处的协同办公赛道竞争激烈,字节跳动旗下的飞书、腾讯旗下的企业微信均是强手。尤其是在高价值客户争夺上,钉钉的竞争优势并不稳固,标准化产品难以满足大客户深度定制需求,典型案例是小鹏汽车因钉钉功能局限转投飞书。另一方面,AI浪潮下,钉钉的创新节奏被认为滞后于飞书等竞争对手。
新的时代来临,转变早已开始酝酿。
钉钉重回创业
AI毫无疑问是那个最大的变量。
企业服务市场正在经历一场由AI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2025年的今天,AI已不再是锦上添花的功能,而是重构企业工作流的核心能力。
然而,钉钉在AI领域的创新相对滞后,飞书等竞争对手在智能会议、多维表格等功能上占据优势。早在2020年,飞书就推出了多维表格,经过近5年迭代,到2025年月活用户即将突破1000万。
面对竞争对手的飞速进展,钉钉加速了AI布局,现在被定义为“阿里面向企业端最重要的AI应用资产”。
阿里巴巴CEO吴泳铭在阿里财报电话会上提到,“钉钉要从协作平台进化为真正的AI智能中枢。”他表示,“未来企业内部系统将不再是孤立的功能模块,而是由多个AI智能体(AI Agent)相互连接、调用的动态网络。”
显然,这要求钉钉快速改革、大步转向。
此前,按照叶军的计划,他希望钉钉像全球最大SaaS/PaaS企业Salesforce一样,在长达10年-20年的时间里保持30%左右的营收增速。但面对AI这个时代的最大变量,这样的速度是不够的。
叶军是“从1到100的经营者”,擅长精细化运营,但在AI时代更需要“从0到1的颠覆者”。叶军的特质在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中是优势,在AI技术重塑企业服务的当下,却可能成为桎梏。
2025年3月,阿里收购陈航的创业公司“两氢一氧”,陈航回归钉钉担任CEO,叶军调回集团“另有任用”。当时即有分析指出,这实则是“明升暗降”,预示其即将淡出核心管理层。
陈航则是那个“颠覆者”角色。他曾在2015年从失败产品“来往”中孵化出钉钉,展现了极强的产品创新能力。陈航回归后,钉钉加速AI化转型,推出AI表格功能,并开放平台支持垂直行业模型开发。同时,钉钉内部加强管理,调整考勤制度,并强调回归创业状态。
当前AI驱动的新周期,要求产品力成为核心竞争要素。有观点认为,未来,钉钉能否在陈航带领下重拾创新锐气,关键在于AI与工作流的融合深度。
不过,在飞书等已经建立明显先发优势的情况下,钉钉需要找到更具差异化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