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很久都没有那么热闹了!”业内的这句“内心话”,不仅是对前一段时间互联网巨头们在即时零售发起“外卖大战”的感慨,更引发业内对大厂2025年二季度的财报的高度关注。
近日,美团、京东、阿里巴巴相继披露的二季度财报清晰显示:即时零售与AI正成为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关键“命门”,为抢占新赛道,大厂均付出了利润承压的代价;但同时也通过业务收缩、优化结构与技术投入,为下一轮增长积蓄力量。

发力新业务
对冲“外卖大战”巨额投入
美团、京东、阿里的二季度财报显示,收入均持续增加。其中,京东本季收入增幅状态最佳,收入3567亿元,同比增长22.4%;美团收入918亿元,同比增长11.7%;阿里同比增长只有2%,但收入体量最大,达2476.5亿元。
但二季度开始的“外卖大战”,显然影响了互联网巨头的利润。财报显示,阿里经营利润同比下降3%,美团和京东分别同比下降89%、108.6%。不过,阿里和京东作为“进攻方”,对利润下滑显然已有心理预期。尤其是在战略调整和新业务方面的投入巨额开支成为必然。京东在财报中指出,二季度开展了京东外卖、京东产发新业务,营销开支同比增长127.6%,但新业务也创造了138.52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198.8%。
阿里财报更表示“本季度收获阶段性成效”,尤其在AI方面实现26%增长,一定程度对冲从4月底起在即时零售领域的巨额投入带来的利润下滑。
阿里京东“借道”激活新生态
美团坚守阵地与成果
在即时零售战场上,阿里与京东的攻势不仅激活了市场,也正激活新生态。
“我们不会单独看待外卖业务的盈利情况,而是将其视为带动整个电商平台综合收益的关键一环。”阿里巴巴中国电商事业群CEO蒋凡在本季度财报分析师电话会上的详解,道出了其“打法”逻辑。仅用四个月时间,淘宝闪购就完成了阶段性目标。
以闪购作为高频场景,带动传统电商业务,对平台整体产生明显正向经济收益——不止阿里初步尝到了甜头,京东也感受到效果。京东集团首席执行官许冉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外卖和即时零售是京东重要的长期战略方向。京东在财报中表示,该季度,得益于核心零售业务和外卖等新业务的发展势头,京东季度活跃用户数和购物频次均实现超过40%的同比增长。
作为即时零售市场的“大哥”,美团无疑需要镇守来之不易的成果。本季财报中,美团表示,二季度,即时零售的消费场景从食杂向3C数码、美妆母婴等品类全面延伸。
当然,看见了“增量”希望的阿里和京东的进攻仍在持续,尤其阿里表示,在下一阶段,将会持续推动高价值订单占比的提升,持续杀入腹地。
“AI+业务”融合
勾勒电商未来增长轮廓
从二季度财报来看,大厂们在即时零售等大消费领域的竞争,本质也成了“AI的竞争”。随着AI技术的商业化提速,已经勾勒出电商未来竞争的轮廓。
如腾讯在二季度财报中披露,AI深度融入核心业务,显著驱动增长。旗下增值业务、营销服务、金融科技三大主业都实现增长,游戏及广告收入分别实现22%、20%的增长,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0%。
阿里投入AI决心显然是最快速与坚定的。今年2月,阿里宣布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并明确将核心电商业务全面推向“AI化”转型。财报显示阶段性成果斐然: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长26%,创三年新高,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八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同时,阿里的多个业务线开始实现AI赋能带来的积极反馈,高德地图、钉钉、淘宝等已经全面AI化,推出系列AI应用升级,提升消费者体验和商家经营效率。
而京东则在电商零售、健康等领域“落地”AI。二季报中,京东披露,首次将创新3D内容产品应用于多个品类或场景。数据显示,自2017年以来,截至2025年二季度京东体系的研发投入已累计超1500亿元。美团则持续加强在无人机配送上投入。截至2025年6月底,美团无人机配送网络已覆盖深圳、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城市,开通航线64条,累计完成订单量突破60万单。
【观察】
AI落地效率或决定大厂业绩增长主动权
寻找新流量,通过业务协同转化为新增量,是互联网大厂们当前的共同目标。从二季度财报可见,阿里、京东借即时零售撬动生态增量虽然面临阵痛,但成果初步显现,美团则需要承压防守。尤其这场“外卖+即时零售”大会战决定胜负的关键,已经从表层的“运营效率”与“商家数量”等数据,延伸至关键领域,包括资源体量、内部协同及抗压力、高层战术决心和定力等。
业内指出,随着行业已进入存量博弈 “耐力赛”,现金流支撑能力与AI落地效率,将决定大厂下一阶段的增长主动权,而下季度或因阿里、京东等在即时零售布局深化,竞争格局呈现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