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2025云栖大会现场,阿里云CTO周靖人一口气发布了七款大模型技术产品。七款技术产品覆盖语言、语音、视觉、多模态、代码等模型领域,在模型智能水平、Agent工具调用以及Coding能力、深度推理、多模态等方面均实现突破。
“我们一直在跟全球该领域的领先者你追我赶,OpenAI、谷歌等相关的模型都在加速。今天大家比拼的不单是几个模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快速迭代和创新。”周靖人在发布后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解释了这种高节奏的“七连发”。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云在大模型上的加速度,与阿里巴巴集团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吴泳铭在开幕演讲时对阿里云的最新定位相呼应。吴泳铭认为,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已是确定性事件,大模型是下一代操作系统,阿里云的定位是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
比拼迭代速度
按照吴泳铭在“超级人工智能(ASI)进化之路”上的第一个判断——“大模型是下一代的操作系统”,阿里云在模型发布时尝试从深度和广度上实现全覆盖。
阿里云发布的这七款大模型中,包括通义千问家族中最大、最强的基础模型Qwen3-Max。该模型预训练数据量达36T tokens,总参数超过万亿,拥有极强的Coding编程能力和Agent工具调用能力。在大模型用Coding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SWE-Bench Verified测试中,Instruct版本斩获69.6分,位列全球第一梯队;在聚焦Agent工具调用能力的Tau2-Bench测试中,Qwen3-Max取得突破性的74.8分,超过Claude Opus4和DeepSeek-V3.1。
同时重磅推出通义万相Wan2.5-preview,首次实现音画一体视频生成等功能,成为阿里迄今为止最强的全模态视觉生成大模型。
周靖人在会上谈到,通义万相Wan2.5-preview视频生成模型首次采用原生多模态架构,涵盖文生视频、图生视频、文生图和图像编辑四大模型,迈入电影级全感官叙事时代。
在谈到从单模态到多模态的演进,周靖人回应称,各个模态知识体系相对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增强是必然趋势。
此次云栖大会上,通义大模型家族还迎来了全新成员——语音大模型通义百聆。百聆新发布了语音识别大模型Fun-ASR和语音合成大模型Fun-CosyVoice。Fun-ASR基于数千万小时真实语音数据训练而成,具备强大的上下文理解能力与行业适应性;Fun-CosyVoice可提供上百种预制音色,可以用于客服、销售、直播电商、消费电子、有声书、儿童娱乐等场景。
截至目前,从0.5B到超万亿,包含300个大模型的通义大模型家族覆盖LLM、编程、图像、语音、视频等“全模态”,可满足从智能终端到云上的多场景需求。
谈到通义千问模型家族300多款模型快速迭代的难点,周靖人回应称:“模型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不是憋大招逻辑,需要加快模型迭代以及创新的速度。”
在其看来:“今天在AI时代,拼的是迭代、创新速度。背后是一个强大的系统和工程,不单单是一个模型本身的创新,需要跟系统、数据、分布式训练推理、训练框架密切结合。”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阿里云在模型发布上体现的生死时速与其对模型的基本判断相关。吴泳铭提出:“我们认为大模型代表的技术平台将会替代现在苹果OS的地位,成为下一代的操作系统。”如果要成为操作系统,阿里云在速度与全面上缺一不可。
腾讯向左阿里云向右?
在开幕演讲中,吴泳铭再次谈及了对阿里云在AI时代的定位:“超级AI云是下一代的计算机。”吴泳铭指出,AI将会替代能源的地位,成为最重要的商品。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阿里云的定位是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提供世界领先的智能能力和遍布全球的AI云计算网络,向全球各地提供开发者生态友好的AI服务。
“阿里云是全球少数几家在大模型和云计算方面都能够做到全栈自研,能够做到联合创新的云计算公司之一。”在解释阿里云的竞争优势时,周靖人表示。
按照“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的定义,周靖人认为,全栈自研包括三部分:AI模型、Agent(智能体)开发以及AI的基础设施。“所有的创新是联合在一起的,今天模型之间的竞争,其实也是系统的竞争;今天云的竞争,也是模型的竞争。”
从云栖大会的发布阵容看,阿里云也是从AI模型、Agent开发以及AI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向AI时代的安卓看齐:阿里通义千问大模型七连发,覆盖文本、编程、视觉理解、语音识别等多个垂直领域;百炼升级了七种企业级Agent能力,同时还发布了新一代磐久128超节点AI服务器。
“我们既有最好的模型也有最强的云,从AI云层面上来看,阿里云是全球前四里面唯一一个中国的选手,也是中国唯一具备国际影响力和具有国际很强大竞争力的这样一个云厂商。”阿里云副总裁张启进一步解释了阿里云的特殊地位。
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阿里云一直更刻意强调在AI时代参与全球竞争,更多对标国外竞争对手,与腾讯云显现出完全不同的路线选择。
“阿里选择‘全栈式’技术攻坚路径,从底层芯片到上层应用构建完整技术闭环。腾讯则秉持‘生态融合’战略,将AI技术深度嵌入微信、游戏、广告等核心业务场景,更强调‘场景化’技术落地策略。”业内观察人士认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选择,投入和面临的风险也不一样,阿里显然表现了更多的决心和期待。
除了确认将继续积极推进三年3800亿元的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外,吴泳铭此次还明确表示,将会持续追加更大投入。“为了迎接ASI时代的到来,对比2022年GenAI的元年,2032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将提升10倍。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饱和式投入,能够推动AI行业的发展,迎接ASI时代的到来。”吴泳铭进一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