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位于上海金山区的中国首座乐高乐园度假区正式开园。该乐园可谓未开先火,已对周边住宿、交通、餐饮等产生显著带动效应。途家民宿平台最新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至8月份,上海金山区的民宿预订量比去年同期增长6倍。
近年来,主题乐园作为文旅消费的“流量入口”,正从单一娱乐场景向综合性消费经济体转型。其不仅重构了文旅消费格局,更通过产业链联动、原创IP赋能与科技场景创新,成为推动消费升级的新引擎,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首先,溢出效应引发产业链消费裂变。
相较于传统主题乐园依赖门票收入的模式,主题乐园的溢出效应以几何级数释放。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数据显示,主题公园每1元的收入能够带动城市3.8元的收入,从而拉动上下游产业6元至15元的收入。
主题乐园如同产业“蜂巢”:上游连接IP开发与科技制造,下游延伸至衍生品、交通服务,横向激活餐饮、会展、乡村文旅等。北京环球度假区开业一年内,带动通州区规模以上文化娱乐业收入猛增367.4%,住宿业增长122.6%。
一张门票背后,不仅是游客在乐园里的消费狂欢,更是区域经济生态链的重构。比如,乐高乐园度假区的建设,不仅带动了周边交通、住宿、餐饮等产业的发展,还促进了区域文旅一体化发展。这种“以点带面”的发展路径,使主题乐园成为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其次,IP赋能将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原创IP已成为主题乐园的核心竞争力与情感纽带。去哪儿数据显示,借Labubu的东风,北京泡泡玛特城市乐园6月份预订量同比激增6倍,仅次于北京环球影城。
今年以来,Labubu这一IP走红,让泡泡玛特城市乐园格外火爆。这种“IP+场景+消费”的闭环,既满足了年轻群体的文化认同,又通过衍生品开发如限定商品、主题餐饮等,将单日客流量转化为持续消费力。
无独有偶,上海迪士尼的“疯狂动物城”、北京环球影城的“哈利·波特魔法世界”、乐高乐园的“悟空小侠主题区”,均通过经典IP唤醒了不少人的童年记忆。相关主题乐园不仅提供多种游戏供消费者沉浸式体验,相关主题产品也受到追捧,并进一步促进了消费。
原创IP的深度开发正在成为主题乐园的重要生存法则。从影视场景复刻到节庆活动定制,形成“内容—体验—消费”的闭环。在笔者看来,未来本土主题乐园需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核,推动IP从“流量工具”升级为“价值载体”,进一步将流量转化为增量。
最后,科技场景创新重塑沉浸式消费体验。
如今,主题乐园之间的竞争,不再是过山车高度等传统游乐设施的比拼,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成为主题乐园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技术正从辅助手段演变为体验核心。比如,北京环球影城的“哈利·波特魔法世界”通过AR魔杖互动,使游客停留时长增加2小时;上海迪士尼“疯狂动物城”新区采用VR过山车技术,不仅吸引了更多游客,还提高了游客的复购率。
主题乐园的崛起,显示出文旅产业从“观光时代”迈向“体验经济”新阶段,其通过文化共鸣、IP赋能与生态协同,为消费升级提供可持续动力。唯有如此,主题乐园方能真正成为驱动内需、撬动消费升级以及赋能区域经济的“超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