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公开报道,字节跳动大模型团队(Seed)研究员任赜宇已于近日离职,原因是泄密被开除。
事实上,近年来科技企业员工乃至高管泄密事件时有曝光,成为舆论关注的品牌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为抢占市场先机,部分企业通过高薪挖角、直接获取成熟技术或团队等“捷径”快速跟进;二是企业保护知识产权与遵守商业伦理意识不足;三是行业过度“内卷”催生短期行为。
2024年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办侵犯商业秘密案件143件
任赜宇的案例并非孤例。
9月4日,字节跳动企业纪律与职业道德委员会披露二季度员工违规处理情况。在违反信息安全制度的案例通报中,提及有10名违规参与外部付费访谈的员工,因违反公司《员工行为准则》和公司信息安全制度,而受到公司处罚。
为避免更多员工再次违反相关制度,通报提醒,外部咨询公司会以专家访谈、行业研究等名义,通过其他平台发起有偿访谈邀约,以获取公司保密信息。“为保护公司信息及数据安全,守护自己的职业生涯,请拒绝此类邀约。”
其他科技企业员工乃至高管泄密事件也不少见。
2025年9月8日,小米发布内部公告,中国区市场部原总经理王腾因泄露公司机密信息,且存在利益冲突等严重违规违纪行为,给予辞退处分;2024年9月,快手发布通报,因公司员工利用职务便利,接受外部访谈、泄露公司业务数据,给公司造成了重大损失和恶劣影响,给予解除劳动合同、取消全部长期激励及永不录用处罚;2024年,腾讯S3-CSIG人力资源中心员工方某因向外部人员泄露公司内部保密信息,触犯“腾讯高压线”,被解聘处理,列入黑名单,永不录用。
今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办不正当竞争案件14188件,其中查办侵犯商业秘密案件143件。
针对上述现象,施懿宸总结了三点原因。
首先,企业竞争压力加大。为抢占市场先机,部分企业难以坚持长期投入,转而通过高薪挖角、直接获取成熟技术或团队等“捷径”快速跟进,甚至利诱工作人员泄密。
其次,保护知识产权与遵守商业伦理意识不足。当前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障及行业规范仍有待加强,部分企业缺乏对他人技术成果的尊重。
最后,行业过度内卷催生短期行为。有些风口稍纵即逝,“速成”思维使得部分员工在利益诱惑下违背职业操守,加剧了机密外泄的风险。
大厂对违规违纪行为“零容忍”
在处理王腾事件时,小米强调,对违规违纪行为坚持“零容忍、全覆盖、无禁区”的态度。
大厂的“零容忍”态度,源于商业泄密对企业乃至社会带来巨大危害。
施懿宸告诉每经记者:“一方面,此类行为严重削弱企业研发投入意愿。由于原创技术研发本身风险高、周期长,若成果可被轻易窃取或通过挖角快速复制,企业将倾向于规避自主创新,转向‘搭便车’式竞争。另一方面,此类行为也直接违背商业道德准则。”
从立法层面来看,我国民法典和反不正当竞争法都有相关规定。刑法规定,违反保密义务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024年度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相关报告显示,知名企业多从反贪腐治理、知识产权保护视角,构建对泄密行为的防治机制。
比如在商业道德方面,网易制定了六条红线——不牟利、不泄密、不冲突、不贪占、不造假、不违法;腾讯制定并实施《供应商黑名单管理规范》,所有违反保密条款的供应商都将被拉入黑名单。
为了鼓励员工及时举报侵犯商业秘密、信息安全、不正当竞争等行为,小米集团制定了《举报管理制度》《举报人保护和奖励办法》等,设立举报人奖励。
京东集团制定《京东集团商业秘密管理办法(试行)》,并通过将数据算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嵌入大模型相关的业务系统流程,推动业务将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内容安全、商业秘密保护等合规理念融入算法设计和产品交互中,实现业务自驱合规评估。
而在日常的信息披露中,大厂倾向于只披露违法人员和处罚结果。
施懿宸认为,对泄密行为的防治不只是企业的事,健全法治环境与强化执法威慑是根本保障。“这不仅针对违规员工,也应惩处通过不正当手段诱使泄密的企业主体。唯有对双方均施以重罚,才能显著提高违法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