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金加速入市,举牌正在进行时。
近日,中国平安举牌中国太保、中国人寿等H股,备受市场关注。有别于过往对于银行股的青睐,险资时隔6年又一次演绎“保险举牌保险”,即对同行上市公司不吝重金投资,此举可视为险企对高股息资产投资的扩容以及对行业基本面改善的预判。
从分红的角度来看,上市险企板块也不乏股息率超过3%或4%、可与大型国有银行股相媲美的个股,尤其是相对A股仍存在估值折价的H股。近一年来,上市险企的股价表现非常突出,中国太保和中国人寿的H股涨幅均超过了100%。
除了针对红利资产的配置偏好之外,保险资金入市的规模还在增长,投资权益市场的范围也不断扩大。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最新披露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保险公司人身险、财产险投资股票和基金的余额,同比增长25%。其中,人身险公司投资于股票的资金运用余额为2.87万亿元,占比达到8.81%,同比增长1.8个百分点;财产险公司投资于股票的资金运用余额为1955亿元,占比8.33%,同比增长1.84个百分点。两类保险公司的股票投资余额占比,均达到2022年二季度以来高点。
细究保险资金入市的驱动力,除了监管政策,更有险企内在的诸多配置需求。
政策方面,今年我国六部委发文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鼓励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为此,财政部还发布了国有险企的长周期考核办法,将核心指标净资产收益率“5年、3年、当年”所占的权重调整为20%、50%、30%,打通“长钱长投”入市堵点。
财务方面,新会计准则下保险企业的利润受权益资产波动影响加大,股市回暖将大幅提高“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损益”科目的收益,而红利资产的股息收入可以直接计入净利润,举牌派驻董事之后还可列为长期股权投资,因此对于绝对收益的追求也会驱动险资继续加大对高股息等权益资产的投资力度。
投资方面,虽然保险预定利率下调,负债成本有所降低,但长端利率中枢持续下行,叠加房企等信用风险持续暴露,国债、金融债等恢复征收增值税,保险企业仍需应对“利差损”的压力,投资端面临一定程度上的“资产荒”,因此加大权益资产配置也是一种策略选择。
国泰君安非银金融刘欣琦团队预测,根据“新增保费=总保费-保险服务费用-业务及管理费用”的计算逻辑,自2025年起,大型国有保险公司未来三年可分别带来3788亿元、3933亿元、4085亿元的增量资金,预计行业整体新增入市资金规模接近万亿元。
总体上,险资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节奏还在加快,未来可能还有更多举牌案例发生,中国权益资产的配置价值也会进一步获得重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