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公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东莞银行因违反金融统计、支付结算、金融科技、货币金银、国库、征信、反洗钱业务管理有关规定,被处以警告并罚没合计387.04万元。
据同花顺iFinD统计,这已是东莞银行总行自2025年以来第三次收到监管罚单,累计罚没金额约837万元。罚单落地之际,该行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数据同步承压,营收同比下降9.4%,净利润同比下降20.7%,而已持续17年的IPO征程至今仍因财务资料过期被中止。

合规隐忧频现,年内遭遇3连罚
处罚信息显示,东莞银行此次被查出的问题覆盖金融统计、支付结算、金融科技、货币金银、国库、征信、反洗钱业务等多个领域。特别在反洗钱业务上,此次处罚还涉及5名直接责任人,被罚金额从1.2万元至7万元不等,涵盖个人业务部、资产管理部、合规部等多个关键部门。

处罚信息显示,东莞银行在反洗钱业务方面存在多项违规,包括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者可疑交易报告;未按规定对高风险客户采取强化识别措施;未按规定对异常交易进行人工分析、识别,排除理由不合理等。
据同花顺iFinD统计,2025年以来,东莞银行总行已经3次被罚,合计被罚836.94万元,合规风险呈现“多领域”分布特点。
其中,首次处罚发生在1月,东莞金融监管分局指出,该行存在贷款三查不尽职导致贷款资金被挪用、票据业务贸易背景及保证金来源审核不严、个人消费贷产品存在合规漏洞、同业投资资产分类不准确,投前调查不尽职、向“四证”不全的项目提供融资等问题,对其罚款425万元;仅三个月后的4月17日,该行因股东股权管理不到位,未穿透认定主要股东关联方,被同一监管机构罚款25万元,这一违规直接触及银行公司治理的核心环节。
IPO“长征路”遇业绩下滑
合规风险接连暴露,让东莞银行长达17年的IPO之路愈发曲折。该行自2008年首次启动上市申请,2014年因未完成预披露材料被证监会终止审查;2019年重启上市申报后,审核进程多次因“财务资料过期”陷“中止审核—恢复审核”循环。
据深交所信息,2025年9月,东莞银行IPO申请再次因财务资料过期被按下暂停键,至今审核仍处于“中止”状态。
财务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东莞银行营业收入69.18亿元,同比下降9.39%,较2024年全年3.69%的降幅扩大近6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25.44亿元,同比骤降20.66%,而同期A股上市城商行净利润平均增速为6.35%,该行业绩表现显著落后于上市同业水平。
截至今年9月末,东莞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13%,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28%,资本充足率为13.64%,分别较去年末下降0.18个百分点、0.03个百分点、0.29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2年1月兰州银行登陆A股后,再无银行股新成员加入。2025年以来,广州银行、顺德农商行两家广东地区银行已主动撤回IPO申请。
面对监管与上市窗口期的双重压力,东莞银行17年的上市梦或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合规是银行经营的“生命线”,这不仅是监管要求的底线,更是防范风险、维护客户和股东信任的关键。作为正冲刺IPO的公司,东莞银行更应守牢合规防线,扎稳持续经营的核心基础。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黄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