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财经见习记者郭莎广州报道
11月26日上午,2025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广东·广州)(简称“大湾区文投会”)在广州黄埔国际会议中心举办。在主题大会上,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铮发表演讲,系统总结了“十四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成绩,并就“十五五”时期广东文化产业的布局思路提出建议。
张铮认为,“十四五”期间,广东在数字创意、动漫游戏、网络视听、数字文化制造等领域形成显著优势,数字出版、动漫、音乐和游戏营收规模分别约占全国的1/5、1/3、1/4和4/5。
在文旅消费方面,自2022年以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累计发放文旅消费券3900万元,年均直接拉动消费比例约1:5。在文化制造方面,2024年广东游戏游艺设备产量达59.6万台,国内外营收约231.9亿元,占全国98.8%;广州(国际)演艺设备、智能声光产品技术展览会累计吸引观众超95万人次,成交额突破300亿元;商用游戏机产品占据全球20%以上市场份额。在文化贸易方面,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每年吸引约50个国家(地区)参与,2023年深圳对外文化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六分之一以上份额,文化产品出口额达1836.53亿元。

面向“十五五”,张铮提出文化产业的多项发展思路。例如,在文化贸易领域强化IP打造,改变广东有产品无IP的局面,推动文化内容、社交平台与技术标准出海,支持文化企业拓展跨境电商,推动数据合法跨境流动,并充分利用港澳的桥梁作用,促进湾区企业联动。
“十四五”期间,港澳文化产业也实现快速增长。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523亿港元升至2022年的1221亿港元,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由3.8%提升至4.5%。澳门2024年文化产业整体服务收益按年上升12.7%,达97.3亿澳门元,反映产业对整体经济贡献的增加值总额增至30.1亿澳门元。
张铮建议,“十五五”期间应深化港澳与内地人文合作,发挥香港亚洲金融中心优势,探索文化金融创新;支持港澳文创活动在内地举办,鼓励内地机构利用港澳政策拓展业务;共建大湾区人才数据库,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协作,打造“文化经济特区”品牌,并依托港澳搭建面向全球的文化科技与版权交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