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椰李德尚玉北京报道
11月25日,《德勤中国2025财年社会影响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德勤中国可持续发展与新兴技术鉴证业务主管合伙人胡建宇在发布会上表示,ESG表现已经与资本市场的表现高度绑定,投资者愈发基于ESG的表现来决定是否持有公司的股票。
出海成为本次报告编制的关键词之一。据悉,过去一年德勤中国跨越96个海外市场,助力2000多家中资企业出海。ESG正成为企业出海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企业为何越来越重视用ESG助力自身出海?
胡建宇表示,当前,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面临的挑战已不仅限于ESG领域,但ESG本身的确构成了一个重要议题。无论是进入欧盟市场,还是拓展其他地区,企业普遍面临ESG相关的合规与披露压力。
这种影响在具体项目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一个典型案例是某些中国企业在海外,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建厂希望引入一些多边银行的贷款,”胡建宇举例介绍,该类项目本身可能就属于新能源或者低碳领域,具有明确的环保属性。然而,在项目融资过程中,企业使用来自多边银行(如亚洲开发银行等)的贷款。这类金融机构在ESG方面的要求极为严格,不仅覆盖项目审批初期,更贯穿于项目执行、放款乃至最终验收的全流程。其ESG标准之高、条款之细致,常常超出企业的预期。
项目启动后,资金配套的连续性对项目推进至关重要。一旦因ESG合规问题导致资金中断,将引发工期延误与成本激增。因此,企业必须全程满足多边银行的ESG贷款条件。“在此背景下,我们协助企业系统构建ESG管理能力,包括前期政策解读、执行过程中的细节落实,以及结项阶段的信息披露与报告,从而帮助企业顺利获得贷款支持,保障项目按期推进。”他表示,这一案例也反映了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在满足不同利益相关方ESG要求上所面临的挑战。
除多边融资机构外,企业在进入新市场时,也日益重视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纳入前期战略规划。胡建宇介绍,过去,企业更侧重于研究税法、资本结构与供应链问题;如今,ESG因素已成为市场准入与运营风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企业提前布局、系统应对。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绿电、绿证以及碳资产等市场化机制日益受到关注。在刚刚结束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上,全球碳市场探索更进一步,中国、欧盟和巴西发起成立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放联盟”,建立全球统一碳市场的议题再度成为焦点。
胡建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前全球碳市场仍处于各自为政、尚未完全打通的阶段。我国虽积极履行国际承诺,大力推进“双碳”目标,但在碳资产开发、交易机制等方面与国际碳市场的衔接仍存在挑战。未来需依托国家间或国际组织间的合作,推动碳市场互认与联接。绿电领域同样存在标准互认的问题,若中国、欧盟能在绿证互认等方面取得突破,将有助于我国低碳产品更顺畅地进入欧洲市场,并进一步提升其成本竞争力。
“就企业实践而言,以德勤为例,作为非生产型机构,我们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员工通勤、差旅等运营环节。”胡建宇介绍,尽管已通过推广线上会议、优化出行方式等内部措施积极推动减排,但在现有技术和管理条件下,仍存在难以完全消除的碳排放。“为此,我们通过采购绿电、绿证及碳汇资产等方式,以市场化手段实现碳排放的抵消,既体现企业对碳中和的承诺,也履行应尽的环境责任。”
报告显示,2025财年,德勤中国共购买7242个国际可再生能源证书(I-RECs)及754个中国绿色电力证书(GECs),实现办公场所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胡建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绿电方面,随着我国在2025年联合国气候峰会上提出新一轮NDC目标: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绿电的使用比例预计将持续提高,而企业获取绿电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采购绿色电力,二是购买与其环境权益挂钩的绿证。“目前,我们主要通过绿证来体现使用绿色能源,尽管采购规模有限,但这一举措具有明确的示范意义。”胡建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