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秦玉芳广州报道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融合提速,深港金融合作迈入了新阶段。近日,深圳与香港两地政府联合发布了《携手打造港深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未来三年两地将从六大维度发力,深化金融科技领域协同合作。
《方案》提出,将推动跨境征信“北上南下”试点,深化深港跨境数据验证平台建设,破解长期存在的信用信息不对称难题。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和科研合作迅速发展,跨境数据流动需求持续增加。在此背景下,为降低合规成本、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深港两地在数据跨境验证、数字资产创新等推动金融市场规则衔接与制度型开放方面合作持续深入推进。
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执行院长宋科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十四五”以来,大湾区已在“深港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等方面形成制度性互联互通框架;进入“十五五”之后,大湾区在推动金融市场规则衔接与制度型开放上,最有可能在三个领域实现“破冰”。
“一是将‘湾区标准’进一步从商品、工程等领域扩展至金融产品、ESG披露等领域,目前相关统一标准已达215项,覆盖32个领域,形成了可复制的规则体系。二是在跨境数据流动方面,以2024年签署的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跨境流动合作备忘录为基础,推动个人信息标准合同互认,将监管节点嵌入金融数据‘白名单’机制。三是在金融科技监管上,深圳目前已经把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医药与医疗器械等纳入‘沙盒监管’探索,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高效安全数据跨境流动方面被国家赋予了先行先试的任务;前海‘深港数据跨境安全便捷通道’已完成医疗数据跨境验证测试,为未来在KYC、征信等金融敏感数据的制度化流动提供了成熟路径。”宋科表示。
宋科进一步强调,在跨境数据流动方面,未来深圳应先行建立金融数据分级分类标准和“白名单+负面清单”机制,在可追溯前提下探索审慎放开的数据出境路径,并与港方推进标准合同、评估规则互认。
在加快跨境数据流动的制度开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如何强化联动监管、保障跨境数据在金融创新过程中的安全与合规,也正在成为下阶段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建设关注的重要内容。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日前在2025深圳国际金融大会上强调,安全与合规是大模型金融应用不可逾越的红线。随着大模型在金融业务中的深度渗透,海量高敏感、高价值数据在模型训练与推理环节的流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数据隐私泄露风险。同时,大模型固有的“幻觉”问题在金融场景下可能导致严重的决策失误。此外,深度学习算法的“黑箱”特性导致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这与金融监管要求的“穿透式监管”原则存在冲突。为应对这些挑战,亟须建立分层分级的风险治理机制。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应当共同探索“沙盒监管”机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创新试点,实现技术红利与风险防范的平衡。
从跨境征信合作到数据验证平台,从“沙盒监管”到标准互认,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构建一套多层次、制度化的数据流动体系。这不仅关乎技术实现,更涉及规则衔接与治理协同。随着《方案》的落地实施,深港两地在金融科技与数据基建方面的合作将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有望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型开放经验。在“十五五”规划即将启幕之际,大湾区跨境数据基础建设的提速,正成为推动区域金融深度融合、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编辑:杨井鑫审核:何莎莎校对:张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