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栗鹏菲叶青北京报道
近日,百亿私募希瓦资产创始人梁宏就旗下产品净值大幅回撤公开致歉。他在周报中坦言,此次回撤主要因对创新药、硬件龙头以及美股稳定币概念股的三笔投资判断有误,并反思这是“贪婪”和受“宏大叙事”驱动而做出的非理性决策。
希瓦资产在回应《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进一步说明,此次周报内容本意是仅在希瓦投资人圈层进行内部交流,没想到引发了公共层面的广泛讨论,这超出了预期,公司也无意占用公共资源。
该公司强调,上述周报的核心目的,是与全体投资人开展坦诚的双向沟通,一方面就阶段性业绩未达预期向投资人作出说明,另一方面通过复盘回撤原因(涵盖个股选择、仓位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向投资人清晰传达反思内容与改进方向。
3笔失误详解,合计导致约18%回撤
据公开资料显示,梁宏现任希瓦私募首席投资官。其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2014年底成立海南希瓦私募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2017年成立上海希瓦私募基金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先后发行并担任基金经理管理小牛系列、大牛系列等产品。
希瓦资产11月22日发布的周报显示,旗下多数基金预估净值下跌7%左右,从最高点累计回撤幅度约20%。梁宏将回撤主因归结为三笔投资失误。
首当其冲的是创新药股操作失利,该股曾为基金贡献超过8个百分点的净值增长,实现利润亦达3个点以上,但在BD(Business Development,商业授权合作)失败消息公布后股价暴跌。“操作上的问题是过于相信BD能成功。”梁宏承认,自身对利好预期过度乐观,高位未及时兑现收益,且卖出决策迟缓,导致回撤超4%。
其次是硬件龙头公司投资失误,该股作为第一重仓占比高达30%,受存储芯片价格上涨及负面舆情影响,持续下跌37%,近2个月对净值负贡献超过9%。“高位估值合理阶段,不该持有30%这么重的仓位,20%会合理很多。”梁宏反思称。
第三笔失误聚焦美股稳定币概念股。“前几个月我们重仓介入了美股稳定币股。该股上市后一度冲到300美元,后来调整50—60%以后形成平台,我们买入了。那时候300亿美元市值。”梁宏基于对加密货币牛市的乐观判断,重仓买入静态市盈率70—80倍的新股,却忽略了解禁抛压与加密熊市风险。
据梁宏介绍,该股在四周内暴跌60%,尽管破位时减仓,仍造成4—5个百分点的净值损失。上述三笔失误合计导致约18个百分点的回撤,叠加其他持仓下跌,构成整体20%回撤的主因。
反思:失误根源为“贪婪”与“宏大叙事”
在致歉中,梁宏将失误根源指向“贪婪”与“宏大叙事”驱动下的非理性决策。他坦言,从去年油气股到今年硬件股、创新药,再到此次的稳定币相关个股,本质错误如出一辙:“高位过于兴奋,追求宏大叙事,却忽略了涨幅风险与性价比。”
华东某私募研究专家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梁宏的案例揭示了私募行业常见陷阱:一是过度依赖单一叙事驱动投资,忽视基本面安全边际;二是风控机制在情绪驱动下易失灵,尤其在浮盈丰厚时更难执行纪律。该专家强调,私募基金经理常因追求超额收益而集中持仓,但若未动态评估风险收益比,极易在市场逆转时遭遇滑铁卢。
“在私募投资里,‘宏大叙事’并非孤例。”该专家补充表示,许多基金经理习惯于押注产业趋势,但当估值高企时,这种思维易演变为情绪驱动下的扩张,模糊安全边际底线。尤其在新兴领域如创新药与加密货币,信息不对称性高,一旦逻辑证伪,调整滞后将放大损失。
应对:投研思路微调,加强流动性管理
经历此次回撤,梁宏透露了投研思路转变的信号。他表示过去一直坚持长线持有优秀公司、不控制回撤的想法已坚持8—9年,但现在认为有必要做出改变。未来在规模适当调整后,将在坚持价值投资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绝对收益的考虑,降低产品回撤。他强调这两者本质上并不冲突,预期调整后产品回撤将会明显减小。
希瓦资产进一步向《华夏时报》记者补充回应称,公司投研的底层思路不会发生重大转变,仍将坚持精选优质公司,但会进一步提高对估值的敏感度,并更密切地关注市场风格变化对个股的影响。为此,公司在继续深化基本面研究的同时,将加大量化研究的资源投入,通过量化模型的规则性降低主观判断中的不确定性。
针对市场关注的大额赎回风险,希瓦资产回应称:“我们对近期的回调表现也非常不满意,十分理解部分投资人可能的赎回诉求。”但公司同时强调,目前持仓以流动性较好的股票为主,整体组合较为分散,组合层面流动性充足,预计不会出现因赎回引发的流动性冲击。
关于明年布局方向,希瓦资产表示,中期仍将维持以科技为主线的投资逻辑,同时看好国内经济的复苏潜力。具体而言,公司一方面继续看好以AI为代表的科技主线,另一方面也将积极布局化工、消费等有望受益于宏观复苏的领域。
责任编辑:麻晓超主编:夏申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