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赛道一派火热,泡沫风险的讨论亦不绝于耳。国家发改委就此回应称,“速度”与“泡沫”一直是前沿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把握和平衡的问题,对于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也一样。
11月27日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李超介绍,近年来,在创新引领和需求释放的双重作用下,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产业规模,正在以超50%的增速跨越式发展。市场调研机构的预测,2030年将达到千亿元市场规模。
乐观的市场预期下,李超提到,随着新兴资本加速入场,中国目前已有超过150家人形机器人企业,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其中半数以上为初创或“跨行”入局,这对鼓励创新是一件好事。

11月27日下午,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现场。图:程姝雯
但“泡沫论”随之而来。尤其是在过亿元大额融资频出的背景下,不少初创企业的估值迅速攀升,更加剧了外界的担忧。一位从事机器人赛道投资的风投机构合伙人此前向南都记者表示,具身智能公司的估值受许多难以量化的因素影响,其中不乏一定程度的泡沫,但其认为阶段性的估值泡沫利于用资本助力行业发展。
另一个受到质疑的现象是,人形机器人大额订单究竟是否由真实需求驱动。智源研究院院长王仲远近期接受南都等媒体采访时坦言,他担心机器人厂商当前的量产不是由真实需求驱动,而是由伪需求或者示范性验证的小需求形成。如果量产并非基于真实需求,当热度退去后,机器人的场景方就会因效果达不到预期而停止续购。此时有可能出现泡沫破裂,使具身智能行业陷入“暂时的低谷期”。
李超提醒,当前人形机器人在技术路线、商业化模式、应用场景等方面尚未完全成熟。要着力防范重复度高的产品“扎堆”上市、研发空间被压缩等风险。
“面对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局面,关键在于合理引导。”李超表示,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已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深入研究,围绕强化政策牵引、加快技术攻关、推动成果应用等开展系统谋划。下一步,将结合“十五五”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健康规范发展。
具体政策方向上,李超表示,将加速构建行业标准与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具身智能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产业有序发展。
针对行业标准建设问题,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TO唐剑在11月20日的智源研究院“具身开放日”上呼吁,鼓励不同公司技术路线百花齐放的同时,“有些事情一定要形成统一,否则就是一种浪费”。他举例称,机器人的关节接口要标准化,数据采集格式也应统一。
在行业标准化的组织建设上,工信部于11月24日公示《人形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名单》。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CTO彭志辉等拟任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新闻发布会上,李超还提到,将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围绕“大小脑”模型协同、云侧与端侧算力适配、仿真与真机数据融合等技术进行攻关,解决产业卡点堵点问题;此外,还将推动训练与中试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全国范围内具身智能技术、产业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加速具身智能体在真实场景中落地应用。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杨柳